关灯
护眼
字体:

九 智慧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bsp;  仆女不久即怀有身孕,月称妻子立即对她心生妒意,她时常打骂仆女。仆女把一腔怨恨全发泄在胎中婴儿身上,她心想这可怜众生入我胎中后,我便开始受别人攻击,饭食也日渐低劣。故而当孩子生下来后,她便将之投入溺器中欲抛于荒郊野外。月称见到后忙问她原因,她便将情况讲明。月称制止她道:“你勿抛弃孩子,我来想办法养活他。”

    他就对妻子说:“我患病之时,你与儿子均抛下我不管,全靠仆女精心照料,我方才转危为安。你从今往后要给她财物、善待她,与她好好生活,否则我就立她为妻,让你做仆女。”妻子听后恐惧不已,她答应自此之后再不加害仆女。在随后之生活中,她尚能时常相帮。

    儿子后被取名为溺器者,月称对他很是疼爱。待月称后来临离世时,他告诉大儿子说:“日月,我死后你一定要对弟弟多加关爱。”在无限牵挂之中,月称离开人世。

    岁月流逝,日渐长大之溺器者某次与日月母子吃饭时,日月母亲以“仆女之子”之类言词欺辱溺器者。他满心委屈跑到亲生母亲处询问原由,母亲告诉他:“世上有众多依赖自己力量谋求生路之人,何能称其为仆人?儿子,你从现在起应到别处求学,务必自谋生路。”受母亲鼓励,溺器者逃离家中,隐姓埋名改称月寂,前往舍卫城。

    当他来到城中一大婆罗门面前时,那人问他:“你从何处至此?”他回答道:“我来自多觉。”那人就问他:“不知你是否听闻过月称之名?”他痛苦回答说:“他正是我父亲,不过现已去世。”他边哭边断断续续哽咽成语。婆罗门闻言颇感意外,他说:“月称是我最好朋友,既如此,你暂且住于我处,我教你婆罗门学问。”等他留下后,婆罗门便开始教他吠陀,他后来将四吠陀全部精通。婆罗门对此深感满意,将女儿装扮妥当后就嫁与他为妻,同时还赠与大量财物。月寂生活自此平步青云,并日渐声名远扬、财富圆满。

    其后有一从他老家多觉之地来舍卫城之商人认出他本来面目,来人未说一句即转身离开。返回多觉后,他将见闻讲与日月,日月高兴之余又把情况告诉母亲,母亲内心立刻愤愤不平起来。她说:“一仆女之子怎能发财?又怎能变成众人恭敬对境?”不管母亲如何不满,随时间流逝,日月家中还是日渐衰败起来。后来她又对儿子说:“你到弟弟那里,让他给你些财物。”日月对母亲戏言道:“以前你称他为仆女之子,为何现今又称其为我弟弟?”母亲不管这些,她只是再三劝请日月速往弟弟处,日月最终还是动身前往舍卫城。

    月寂听说兄长前来兴奋难抑,他热情出门迎接日月,并立即嘱咐他:“我现已更名月寂,万勿告诉别人我过去叫溺器者。”日月爽快答应,并与弟弟同入家门。见到妻子后,月寂向她介绍兄长:“此乃我哥哥,日后凡他所需你务必供给及时,绝对不能违逆他教言、心愿。”妻子听令后自然依言照作。

    日月一直性情宽容,且易于交往,而溺器者却性格暴虐。他妻子即便稍有微小过失,他也会拳脚相加,耳光相向。那婆罗门女子一日忍耐不住就问日月:“大哥,你与月寂乃一母所生,由同一母亲用同样乳汁喂养成人,为何你性格如此温和、易于交往,而你兄弟却粗暴、鲁莽又野蛮?这到底为何?这又让我如何是好?”

    日月见她非常惹人怜惜就说道:“弟妹,这需家中秘语才能解决。”婆罗门, 女忙问:“你能否将这家中秘语赐予我?”日月神秘说道:“一般而言,家中秘语不能讲与任何人,掌握家中秘语者需与之同生死。若要得之,则需以极大恭敬与大财富才能买得。”婆罗门女又问他:“你都需要何等财物?”日月缓缓道来:“五百嘎夏巴纳货币即可。”

    婆罗门女马上拿出五百钱币,又在日月脚下顶礼道:“大哥,请务必赐我家中秘语。”日月进一步提要求道:“你还需告诉我兄弟,让他也为我备好钱财,我离开此处时自会传你家中秘语。”

    婆罗门女便巧妙对丈夫说:“你兄长思乡之情渐趋浓厚,不如让他回去以解乡愁。”月寂回答说:“贤妻,你为兄长准备好上路口粮,我再帮他找位亦前往多觉之同行者。”

    婆罗门女准备好粮食与五百嘎夏巴纳货币,她又找到日月说:“你弟弟已为你备好所需,你现在可否为我传授家中秘语?”日月这才将秘语和盘托出:“弟妹,他日后若准备打你时,你即可念诵一遍此家中秘语:‘众人已了知,家喻又户晓,农夫亦明白,勿打溺器者。”若他问你句中含义,你可言:‘你真打我时我再解释。’如此他就不敢再轻举妄动。如说上一遍即可收效,日后你便再无后顾之忧。有此秘诀已足够你应对月寂暴怒,千万别将它遗忘。”婆罗门女当下就将之牢牢铭记。

    月寂除给兄长提供口粮外,尚赠与他一些钱币、衣物,然后才将日月送走。此时婆罗门女心中盘算到:这家中秘语到底是真是假、有无作用,我还得试上一试。等丈夫当天送走哥哥返回家中时,婆罗门女故意不为他准备饮食、沐浴水。当月寂命她端上饮食时,她大胆说道:“我尚未准备。”月寂立刻嗔心大起,他勃然变色道:“我兄长在家时,碍于情面我一直未痛揍你,看来你真是不打不成器。”月寂伸手就欲痛打妻子。

    婆罗门女马上正色道:“丈夫,你暂时饶过我,听我道完家中秘语再说。”丈夫惊问道:“何谓家中秘语?”她便琅琅念诵道:“众人已了知,家喻又户晓,农夫亦明白,勿打溺器者。”丈夫心头一惊,他心虚问道:“此偈何指?”女人得意扬扬说道:“你真打我时我再解释。”

    月寂就如被射中要害之野兽一般败下阵来,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打骂妻子。他还对她起誓发愿道:“万勿告诉别人,我再不打你就是。”

    当时之月称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当时之溺器者即为后来之登巴。佛陀后来说过:“登巴为溺器者时就唤我作父亲,现在他还称我为他亲戚。”

    革夏巴救度沉迷情欲者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一国王种姓者,名为革夏巴,他精通世间一切论典,又长于言论,说话非常得体。革夏巴长大后常想:生存于人世间,我当以何种营生过上清净生活,且对众生有利益?登上王位是产生使人骄慢等烦恼之根源;而商人又不得不造作说妄语等不善业;生为农夫必然要与鞭打牦牛等恶业连在一起……如此看来,我还是当医生为好,既能生活清净,又可利益众生。思前想后,革夏巴打定主意立志行医。

    他既留心于医术后便精研深思,加之又言谈得体、善慰人心,心中又时常发愿要帮助利益他众,故而多有众生从其手中彻底摆脱疾病折磨。

    后有一次在某一地方,有一女人于丈夫生病且去世后心生极大痛苦,她整日哀号并大叫丈夫姓名喊道:“你去哪里?”自从遭遇丧夫变故并因此着魔后,她精神日趋癫狂、错乱,从外边疯跑回家后竟胡说道:“我丈夫根本未死,他已复活。”然后就不再哭泣,只拥抱丈夫尸身,并对尸体倾诉说:“你为何沉默不语?若你喜欢其他女人,我不会阻拦你,你尽可前去与她相会,你快快睁开眼吧!”每每说到此处,她都会边胡言乱语,边伸手拨开尸身眼皮。

    某日趁家中亲友半夜三更均酣梦不醒之时,她扛起尸身就跑到旷野郊外,并翻山越岭奔波不已,又在尸陀林中四处游荡。她把尸体认作真正丈夫,给他讲种种话语,并行各种夫妻间礼仪。久而久之,尸体腐烂变质,到最后只剩一副骨架。她依然不舍骨架,对它同样珍爱异常。天气酷热之时,她自言自语:“我丈夫太过劳累。”于是就以水为骨架沐浴,还用鲜花装饰。癫狂女人即如是日日对丈夫骨架言说爱语,且对之彬彬有礼,一如丈夫存活之时。她对骨架温存体贴时,经常对它言说丈夫往日最喜听闻之语。白昼时如此抱着尸身到处漂泊;夜幕降临,她就在野外以花草做成卧具、垫子,用沉香薰染过后,即把骨架抱至薰染过之卧具上,说过“好丈夫,请歇息”后,就与骨架同榻相拥而眠。

    精神错乱女人此种可怜行为渐渐为人所知,革夏巴与众弟子也早有耳闻。革夏巴了知女人境况后悲哀说道:“呜呼!被邪分别念迷惑之女人,我实在应设法救度。”把想法告诉弟子们后,诸弟子同声说道:“具智者无有不能成办之事。”他们纷纷赞叹他慈悲发心。

    革夏巴对女人生出强烈悲心后,就于晚上带众弟子来到所言所行令人顿感恐怖之女人所在尸陀林。他一到此地就发现这里遍布众多可怕魔女,为保护弟子,他将咒语书于他们所盘发髻中。革夏巴同时心想:世间人贪执之女身分明就是尸陀林中这被人遗弃之丑恶尸骨,若有人贪执尸骨且拥抱尸骨,真乃可悲、可叹、可笑之极至。他边想边遏制不住地对女人再度生出悲心。

    第二日黎明时分,他要求弟子先行返回城中,并对他们解释说:“城中多有病人需有人疗治,对这女人,我要想出稳妥办法进行救度。”弟子们依言返回城中,革夏巴独自一人留下来。当他寻找苦行女人时,这女人刚刚起床,她拿起丈夫尸骨就向河边走去。革夏巴来到她露宿之地,一见她所用之卧具等物就知她常住此处。再一路搜寻而来,就发现她已来到河边。革夏巴顺手在尸陀林捡起一具女尸,扛起它就开始追随女人踪影。

    女人此时把尸骨拴于河边一树上说道:“好丈夫,你暂且呆在此处,我到河边取水为你洗脸,我还要用可爱饰品装扮你。”就这么边说边来到河边,女人一低头就看见映现于水面上之自己身影,她不由想到:此美女会将我丈夫夺去。想到这,她立刻就以种种污言恶语狠狠诅咒水中女影,越诅咒越起嗔心,她又用石头猛击水波上所现女身,但那影子无论如何都不舍离。看到这,女人只得说:“你既不走,我就把丈夫带走,如此一来,你休想再睹其容。”她边对身影唠叨不止,边扛起骨架向别处进发。

    到另外一地时看见背一女尸之革夏巴,她不觉暗想:此人为何带一女人到处乱跑?我应问个清楚。于是她就上前询问:“我和丈夫欲往别处,你为何见到我们就心生怀疑,以致逃跑不已?我非魔鬼,你俩大可不必怀疑。”革夏巴对她说:“妹妹,我并非怀疑你,我带着自己妻子是要去其他男人找不到之地。因我女人非常漂亮,天人见之也赞叹欢喜。我是害怕你丈夫夺走我妻,故而才躲避奔跑。她原先并不喜欢其他男人,但见到你丈夫却显露羞涩之态,眼睛也不敢张开。我要把她带到山后去,在那里长期定居。”

    女人听罢安慰革夏巴说:“大圣者,你无需忧虑,你妻子性情沉稳,不会喜欢其他男人;我丈夫同样人品亦佳,绝不会爱上其他女子。我们理应成为好友,可共同生活、一致行动。”看到女人心态已放松下来,革夏巴就答应说:“你既遵规守矩,我们即可在河边共同生活。”他说完即将那具女人尸骨放于河边树下,并开始装饰骨架。女人把丈夫尸身也置于旁边,亦为“他”梳妆打扮起来。

    当女人后来放心入睡时,革夏巴将两副骨架以绳子捆在一起并扔进河中,同时大声惊叫“哈哈”等语,又痛哭哀嚎。女人醒来后,革夏巴涕泪纵横哀叫道:“你丈夫将我妻子拐带走了,现在一切都已毁于一旦。”此时两人都看见紧紧相拥之两骨架被急流冲走,他们边哭边紧追不舍。女人泪流满面哭诉说:“我时刻思念你、疼爱你,谁料你今日却跟别人妻子弃我逃跑,将我所有情感毁灭尽净,你真是从来都不曾考虑过我感受与心情。”她瞬间嗔心大起,转瞬又痛苦哭泣。革夏巴趁机劝慰她说:“你失去亲人再这样哭天抹泪亦无济于事。你还说你丈夫素不喜其他女人,孰料他竟将我最可爱、妍丽之妻从我们眼皮底下拐带而去。我所有之一切都已毁弃无遗,你马上赔我妻子!”

    革夏巴边哭边说之时,女人用衣物包住脖颈,羞愧说道:“大圣者,我无法再令丈夫返回,而我兄长恰有一贤妻,我可想办法让他把妻子送与你。”革夏巴一口回绝道:“我只要我美丽妻子,除她而外,天女我都不欲娶。若你今日不能将我妻子交还,我马上用大石块砸烂你脑袋。”言毕即举起石块,气势汹汹向女人扑来。

    女人战战兢兢跪于他脚下顶礼道:“我又无钱财又无亲友,孤身一人可怜度日。如今我已知错,并在你面前忏悔,祈请你千万勿夺我性命。”革夏巴立即抓住机会说:“你既如此恳请,若你真能听我吩咐,我既不会打死你,还能让你获得快乐。”女人急忙应允愿依他所言实行。

    革夏巴这才谆谆开示道:“从今日始,你务必放弃怀抱丈夫尸身之恶念,因携带他骨架原本就为最愚痴之举!众人皆赴死,山海如意树,人天诸财富,一切均无常。如是一切有为法尽皆无常,人们理应对世间生厌烦心。贪执亲友定会引生痛苦、忧虑,并致人堕落,真希望你能从沉迷情欲中清醒。”

    待革夏巴说完,女人癫狂思维即回复正常。她感慨万千说道:“奇哉!你所说明灯般教言已完全遣除我恶劣分别念之愚痴黑暗……”言罢如是赞叹语,她已完全变成思维正常女人。

    革夏巴将她又送回她亲戚家中,当地人众及革夏巴弟子均赞叹他聪慧做法。

    久远之前于印度鹿野苑梵施国王治下国家中,有一婆罗门前往森林中寻找药材。当他找到药材,然后于返回途中在一岩石上休息时,一人非人女人目睹他仪容便生出贪心。两人后共同前往人非人所居之地,那人非人女人则将一山洞口用巨大磐石挡住,自己就与他在洞中过起夫妻生活。释迦牟尼佛当时即转生为二人所生之子。

    后当他长至八岁时,开始在父亲面前学习众多论典,并精通天文学。有次被母亲带到洞外后,他又在其他仙人前听闻其他论典。因他前世串习显发,他每每看到偷盗者所留脚印就知道此人到底是谁,当他把情况汇报与父母后,人们便称之为知迹。

    知迹有次问父亲:“父亲家乡在何方?”父亲不胜感慨回答道:“在印度王舍城。”知迹便要求说:“我欲跟父亲到鹿野苑大智者前听闻经论。”父亲无奈说道:“怎奈我们山洞门口已被磐石阻挡,若你有突围之策,我们父子便可前往鹿野苑王舍城。”儿子经过一番努力后终将磐石挪开,父子二人于是得以上路。

    来到王宫后,父亲先对梵施国王诵以吉祥祝词,然后告诉国王说:“我儿知迹可据盗窃脚印捕获窃贼。”国王闻言非常高兴,自此后,知迹帮助国王抓获很多盗贼。但他每每都要求国王勿将他们杀害,国王也按他意愿如是照做。天长日久,整个地方都已难觅盗贼踪影。

    国王有次骑骏马与眷属、侍者边交谈边去众王妃所居之地,然后又到另外一寂静地赏玩。当时有一女人已安然入梦,衣服散落身旁,珍珠项链也丢弃于地,不过却无人偷走。国王目睹之后就对侍者说:“自从知迹到我国中,国家就可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现在连女人珍珠项链丢弃于地都无人偷捡。”

    侍者闻言当下就对知迹心生嫉妒,他马上离间道:“大国王,你并不知晓知迹过失,故而才会只赞他功德。”国王疑惑问他:“知迹又有何过失?”侍者就顺势说道:“他自己晚上常常偷窃别人财物,不知大国王是否知晓?”国王为显示知迹功德,就让侍者偷走王妃项链。侍者偷走后又在城市周围绕转三匝,最后将其于狮子宝座下挖地掩埋。

    女人醒来后发现珍珠项链丢失不见,她满心痛苦、焦急地来到国王面前申述。国王当着侍者面吩咐知迹道:“谁偷走这女人珍珠项链,请速速查出。”知迹于是前往女人丢项链之地察看再三,又绕城三匝,最后回到王宫,直趋国王狮子宝座,然后就面呈笑意观望国王,但一直不开口讲话。国王好生奇怪:“你为何要笑着看我?”知迹答言:“大国王,偷珍珠项链者并非普通人。”国王鼓动他说:“既非普通人又是何人?请不讳直言。”知迹这才说道:“大国王,我以譬喻明之:有一做陶器者被坍塌窑坑埋住身体,陶师当时感慨说道:‘大地原本为万物生存、生长之因,谁料今日却压住我身。’此譬喻恰能说明如今丢失项链一案。”知迹言毕即沉默不语。

    国王未听明白,只得要求知迹再说清楚一些。知迹便说道:“要我明说,我则再以一譬喻明之:婆罗门于火中行火供时不慎被火焰灼伤,他当时说:‘我每日均顶礼并以恭敬心在火中行火供,怎奈今日却被火伤身,这让我以后又以谁为依怙?’此喻也与此案道理相同。”知迹言毕又闭口不语。

    国王则再请求说:“你所用譬喻我皆不明了,可否请你明确指示?”知迹只得再次解释说:“大国王,我再以譬喻明示,请谛听:一婆罗门为沐浴来到河边,谁知他却被河水冲走;多有飞禽以树木种子为食,但林木燃起大火时却烧毁禽鸟自身,此时谁可做依怙?此理与丢失项链一事亦无本质区别。”

    待知迹讲完,国王还是说道:“我依然未明此理,请你直接挑明。”知迹继续解释道:“大国王,我再讲一譬喻:有一农夫耕地之时,他美丽女儿前来为父亲送吃食。当其松解腰带时,父亲突然对女儿生出贪心,并马上与她行不净行。过后父亲又生起后悔心,于是他对女儿说:‘你刚才为何不阻止我非法行为?’女儿委屈答言:‘你是我父亲,若你都对我做不应理之事,谁还会再去遮止有害行为?就如灯火中出现黑暗,谁又能遣除黑暗一般。’”知迹叙说完毕又紧闭双唇。

    国王还是未听明白,他最后说道:“不管你如何指东说西、譬喻明示,我依然不解其意。”知迹此次则挑明道:“既如此,我干脆直接讲明:若问是谁偷走女人项链,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你这位侍者!”国王马上便问:“他既偷走,又将之放于何处?”“请国王挪走狮子宝座。”知迹如是吩咐。待众人将狮子宝座挪开且挖掘后,珍珠项链终于显露。

    国王不觉心生稀有,他赞叹说:“以嫉妒心毁谤具功德、具智慧之人实不应理。”说完就将侍者赶出王宫。女人项链失而复得,自是欢天喜地回至家中。知迹又趁机对国王宣示世间贪欲过患等佛法,国王以“善哉”连声赞叹,又赐其丰厚奖励。

    尼枸卢树:盛产于南亚地方的一种香料树,意译多足。此树种籽仅为芥子四分之一许,每年却能生长一闻距————二百五十市尺,长势甚旺。

    四种军队:马、象、车、步四种。

    以善说遣除恶行

    久远之前有一仙人以歌舞为生,他有一极具智慧之女儿,名为无喻姆。无喻姆出生时即色妙形姝,吸引住众多人之目光,她即是因地时之释迦牟尼佛。无喻姆两岁时即成孤儿,父亲一朋友自此开始养育她。此人亦能歌善舞,他告诉无喻姆亲戚说:“我欲传授无喻姆歌舞技艺。”随后就开始对她倾囊相授有关舞蹈之种种学问,而无喻姆对他所教授之内容很快就通达无碍,舞师便将各类舞蹈道具一一赐给她。

    当地国王有次命人于舞场中举行盛大歌舞庆典,舞师也将无喻姆及种种演出用具一并带往王宫,以国王为主之成千上万观众便得以观赏此次精湛绝伦之表演。无喻姆上场时以千姿百态之身体动作翩翩起舞,许多人一时皆被其妩媚风姿与秀逸、绰约体态深深打动,他们目不转睛沉迷之际,都很想亲近亲近无喻姆。

    与此同时,有一出家修苦行者已对苦行生起厌烦心,疲累不堪之时正准备还俗。他当时亦前往城中,在接近舞场边缘时忽听到隐约鼓声,于是他便不经意到舞场中匆匆一瞥,恰好看到无喻姆婀娜身姿,并听闻她天籁之音。苦行者马上暗自思忖:我于森林中苦行何能享受此种妙欲?想来我真应该舍弃苦行修道。

    正在此时,无喻姆上身衣物忽而坠地,两只秀美乳房豁然显露,舞师当下贪心顿起。无喻姆知晓他心态后沉稳说出一偈:“自心常依正法者,谁愿造孽趋恶道,驱遣暗夜明灯亮,再入歧途诚可惜。”这善说之偈在舞师听来就如弟子听到上师教言一样,他在即将趋入恶道当口,立时遮止住自心烦恼。口说“善哉”之同时,便将自己上衣脱下交给无喻姆。而苦行者在听到这善说之偈后,忙将自己树叶所成坐垫、黑色萨拉树皮恭敬置于无喻姆前。两商人也在观舞,此时他俩则将自己如月光般白色衣服送与无喻姆。同时,国王大臣及王子也纷纷将各自月光般白衣送与她。

    歌舞结束后,国王首先问舞师:“你为何将自己衣物交与无喻姆?”舞师惭愧回答说:“国王,当她上衣落地之时,我当下就对她美丽生出贪心。等她说过善说之偈后,我心中痴暗立刻即被全部铲除,故而我才送衣明志。”

    国王又问出家苦行者:“你为何要把树皮、树叶送给无喻姆?”出家人自我谴责说:“我已舍弃苦行,正欲还俗时,一听她善说之偈,我即打消此念头,我还要精进苦行!正因对她恭敬、感激,我才献上树皮、坐垫。”

    国王再问两商人赠衣动机,其中一位如是说道:“有一商主外出之时嘱我替他看管一珍珠项链,后于某次宴会时,我将此串项链借与他(两位商人中另一位)妻子佩戴。看到她脖上项链,我妻子就问她从何处得来。她回答说:“此乃一商人之物,你丈夫将之借与我享用。’因她如此言语,我妻子就想:我丈夫既已拿到这串项链,何不等那人回来讨要时拒不交付?如此一来,这项链就归我们两家共有。我妻子即将此想法告知他妻子,她们二人商议之时,我俩闻听后亦贪心大增,共同预谋等那人前来讨要时坚决不还给他。结果刚才听到无喻姆善说之偈,我们立刻将此种贪心舍弃,并开始趋入真正善道。故而我们一边赞叹,一边送与她白衣。”

    国王接着问大臣:“你为何也把自己上衣送与她?”大臣一听立即膝盖着地、恭敬说道:“若国王答应不惩罚我,我则向国王讲明原由。”国王答应不惩罚他后,他就将国王请至寂静无人之处告诉国王说:“我这恶性之人竟与你大王妃商议,欲趁大国王沉睡时以毒药或宝剑杀死你,我好登上王位。但此种恶念已被无喻姆善说之偈彻底摧毁,所以我将衣服送与她以明谢意。”

    国王最后问王子:“你又为何送无喻姆上衣?”王子回答说:“父王,你已听闻大臣所述,这人竟欲与我姨母一起毁灭国王种姓,我原本极想将其诛杀。不过此等恶念现已被无喻姆善说之偈一扫而光,我这非法之心亦同时被她清除。她已成我真正上师,因此我才以衣供养。”

    国王闻言啧啧称叹道:“真乃殊胜无比。”随即就赏赐给无喻姆大批财物,并恭敬赞叹不已,众人随后也相继归家。

    如此大菩萨以其智慧力宣说一偈都能对众生带来不可思议、无法估量之利益,对此我们理应生起恭敬心。

    又久远之前有一具大势力且财富丰饶之国王,名为置岩。当时有一商主名为善行,精通一切论典,性情寂静、堪忍,具种种功德,实为世间无偏亲友。善行常对众人开示光明道,他也即是后来之释迦牟尼佛。

    那时在鹿野苑有一天女般妖冶老鸨,经常欺诈众商主。善行听说后为摧毁此鸨母青春倨傲心理,便与众多朋友特意赶往鹿野苑。当此之时,有许多恶人对鸨母说:“你之艳丽恰如莲花吸引蜜蜂一样,能勾招一切男人。既有如此本领,不妨拿来一试:听说有位智慧超人之商主善行已来此地,你何不以善语及引诱男人之本领好好款待他一番?”

    有人如此说过之后,她便派一能言善道之人以恭敬心对善行说道:“受众人喜爱之鸨母让我传语,言你这位善行可前去她那里摄受她们。”善行巧妙答言:“能引诱众人又具色艺之女人,我来此地就专为见你。除此之外,我别无他求,我定会赴约。”

    善行于是来到身着白衣、统领许多妓女之老鸨处,鸨母看到他后马上来到他身边,以种种搔首弄姿之态与其嬉笑言谈,还时不时以媚态观望、挑逗善行。总之她以各种令人贪欲大长之行为、举止不停诱惑商主,又将喜爱商主之话语时时温存道来,末了又含情脉脉要求晚上再能与善行亲密接触。

    善行晚上如约而至,并与老鸨发生淫行。第二日黎明时,善行将一价值连城之珍珠项链送与女人。

    第二日晚,善行又至老鸨家中,并送与她一纯金饰品;第三日,则送与她以少量银子做成之饰品。鸨母嗔心顿生,于是便把善行告到梵施国王处。她振振有词说道:“我对他欢喜异常,爱意可谓日日增上。而他送我之物品,价值却一落千丈,为何反差会如此巨大?”

    国王唤善行前来与老鸨当面对质、辩论,这鸨母又说道:“大国王,此人毫无慈爱之心,对他说上半天又有何用?正所谓无水之地无需桥,喜欢这种人无任何实义。”国王便要善行回复女人质疑,善行就反驳说:“她所出卖之肉体本来就为充满过失之物,她所谓娇躯时刻都在衰老变质,价值当然要一跌再跌。正如陈旧、凋谢之鲜花,蜜蜂都会舍弃,世间众生亦情同此理:青春韶华之时,肉体可作行欲之工具;衰败老朽后自然会被废弃,众人哪个不是喜新厌旧。一切有为法均为刹那生灭,年少翩翩最终定会被衰老磨蚀,而寿命总会被死亡一日日侵夺,万法说到底尽皆无常。那些不知老、病、死等痛苦会毁坏自己肉身之愚者,他们所迷恋之女人身躯亦无非为一堆以筋肉相连之骨架而已。对此等骨、肉、筋生贪,痴迷不拔,岂非太过愚痴?有智之人哪个不知贪恋女人身躯有诸多过失!”

    国王闻言连叹“善哉”,赞叹之情溢于言表。而鸨母听后也立即息灭对自己肉身之执著及贡高我慢之倨傲心态,她自此亦开始趋入寂静善道。最后众人都开始远离放逸,并守持清净戒律。大尊者善行则又返回原先自己居住之林木丰茂之山岩地区。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帝释天。当时在一森林中有一苦行仙人,他身边总是聚拢起众多野兽、飞禽,它们亦喜欢与他共住,恰似他弟子一般。有一母象当时产下一可爱小象,但小象不久即告走失,它一时找不到母象。苦行者看到后就开始似父亲一般爱抚、养育小象,而它也常常以莲藕、树叶供奉于苦行者手上,并长时住于仙人所居茅棚边。无论仙人前往何方,它都将资具驮于自身紧紧跟随,仙人大小事情几乎都由它来承担。

    小象后来又找到母象,于是便又跟着母亲前往森林。仙人在做过火供等仪轨正欲吃饭时,这才发现小象已不知踪影。他未顾及吃饭,踩着小象脚印就追踪而去。追赶上时,正见小象于母象身边吮吸乳汁,它见到仙人后立即起身相迎。仙人不觉热泪盈眶,他抚摸小象头顶说道:“你喝母乳有何作用?还是饮清净水为好,我们最好再回我们所应居住之地。”

    将它又带回来后,仙人特意为小象搭建一茅棚,日夜为它健康、饮食担心,确实可称得上关爱异常。此种情况早已被帝释天以天眼觉知,他深感此位修行人对小象已太过贪执、太过爱护。帝释天想到:虽然修行人已远离亲友前往森林苦行,但他依然未舍对小象之贪执,这又怎能获得妙观察智?我实在应调伏他不应有之执著。

    帝释天于是便降临人间,并以幻化力使经常障碍修行人之小象忽染沉疴。眼见小象病情日益严重,无丝毫好转迹象,仙人不由泪流满面。一边不解自问“为什么”,一边哭泣不止,边哭还边痛陈各种悲伤语句。帝释天随即便以苦行者形象来到他面前说道:“大仙人,你将可爱亲友尽皆舍弃,来此森林中本为苦行。既如此,你为何现在还要为担忧小象生死而痛苦、悲伤?这种如大象沐浴般之修行到底有何实际利益?有智者见到你所作所为都会讥笑不已。因所有众生都将赴死,如此哀伤了无实义。前辈仙人了知万法终将毁灭,故而才抛下钱财、亲友奔赴森林;你既已住于苦行森林中,奈何又用贪执绳索重又将自身捆缚?这实在不应理!一切有为法尽为无常本性,最后皆具毁灭性。若贪执任何众生,都只会导致作茧自缚、画地为牢之结局,因此你实不该与其长期交往并共住。于轮回苦海中如只精进于贪执,只能产生一切痛苦;若不贪执,众生才会现前解脱。”

    仙人听罢苦行者谆谆开示,立即对之生起恭敬心并连连赞叹。帝释天化现之苦行者又继续说道:“若我们自身六根绝不轻易随顺悦意、舒心之外境,只以正知正念摄受身心,那就能获一切成就。故而我们理应随顺诸智者前行足迹,怎能满足于做低劣小人?”

    仙人闻言由衷敬佩,“善哉”赞叹不绝于口。帝释天此时则显现出原来身相,并说道:“我实乃帝释天天王,现以我加持力,愿小象即刻恢复健康。”话音才落,小象即恢复如初。

    仙人将小象放回象群,它日渐长大后终成一代象王。象王常以装满水之葫芦及水果供养仙人,仙人则抚摸它头顶,以饶益心悉心教导。他日常最喜行之事即是安住于自己茅棚中,一心一意苦修禅定。

    旁生说妙法

    久远之前,有一天鹅王住于无热恼湖中,名为护国。护国天鹅王育有两子,一名岗瓦为兄长,一名辛杰为小弟。岗瓦性情粗暴、举止笨重,经常以拔毛、手挠、抠抓等方式伤害其它天鹅。众天鹅将岗瓦劣行告知护国天鹅王,天鹅王知晓后不由心想:将来我若将老大扶上王位,它性格如此粗暴,定会逐渐毁坏掉我鹅群,看来还需另谋主张。

    于是它就唤来兄弟俩说道:“你们兄弟各带五百眷属飞往江、河、湖、海等处巡视,先回来者即可继承王位。”岗瓦、辛杰便携带各自眷属飞临各处。它们先来到鹿野苑梵施国王治下国土,那里有一梵具湖,深广浩淼、壮阔庄严竟超胜大海。林林总总之花、木严饰周围,种种禽鸟各出和悦雅音。岗瓦一见就不愿再离开,它便与眷属纵情陶醉在这湖光山色之中。辛杰之眷属亦请求它能带属下于此地安居享受,但辛杰却说:“等我们返回先得到王位,再回来享受也不迟。”

    辛杰随后便率领众天鹅飞回无热恼湖,并抢先继承王位,然后它又带五百眷属飞临梵具湖。此次它们无有任何负担,自由愉悦尽度自在时光。

    梵施国王治下民众多有人目睹过辛杰天鹅王飘逸、秀雅之身影,众人皆认为此天鹅实为整个水域之庄严,它之风姿已远超所有飞禽,故而每日都有成千上万人争相围观。诸大臣将情况汇报与国王,国王当即就召集捕鸟者,吩咐他们务必以温和方式抓获天鹅王,众人遂用一种不会伤害天鹅王身体之网将它捕获。当时辛杰无奈说道:“我被众人精进不懈地逮住,现已落入他们虎口。希你等天鹅速速远离此地,逃命去吧。”结果除一只天鹅留下来陪伴辛杰外,其它天鹅尽皆纷纷溃逃。

    捕鸟者捕得天鹅王,尚有一只天鹅还紧紧跟随它,此种景观众人咸叹稀有。人们将天鹅王押至国王那里时,那只不肯离去之天鹅也同至王宫。国王一见顿感稀奇:“这只天鹅从何而来?”众人回答说:“大国王,我们并未逮它,是它自己前来。”国王因感罕见难睹故而对之生起信心,他急忙将能引领天鹅跟随自己之天鹅王送上狮子宝座,而辛杰则以人言为国王宣说十善法等善说。国王听后下令道:“从今往后,凡我国土之中,任何人都不得杀害水生动物。”

    当时之辛杰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与此公案相同之大护国天鹅之事迹,在《三十四本生传》中有记载。

    又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野兽王,名为金腹。金腹兽王之身躯具有不可思议功德威严,甚为庄严、可爱,任何人见之都不免震惊万分,并百看不厌。兽王自己也知道自身有如是功德,故而它常常担心会招致猎人等恶人损害。有一乌鸦见它闷闷不乐便问道:“你为何经常陷入恐惧、担忧之中?”兽王就坦言说:“许多人都觊觎我身体,因此我才惴惴不安。”乌鸦主动提议说:“我亦惧怕猫头鹰侵袭,想来我们可互相保护:白天我守卫你之安全,夜晚则需你对我进行保护,你看如何?”兽王马上接受了它所提建议。

    其后有一双手被人捆绑于身后之人顺水漂来,湍急水流中,那人哭叫道:“何人能拯救我痛苦?若他能解脱我,我愿成他仆人、信使。”

    兽王恰巧率领兽群偶至河边,它马上就发现了惊恐哀嚎之落水者。当那人凄惨大叫之时,其余野兽全都四散奔逃。而诸菩萨即使身为恶趣中旁生形象,但其本心则绝非如此。它当时马上就生出悲心,立即准备跳进河中救人。

    乌鸦因不违诺言,始终于白天紧跟兽王、保护它免受伤害,此时看到它正准备救出落水者,就急忙告诫兽王道:“兽王,务必放弃此人,万勿草率行事,此人根本不知报恩,纯属忘恩负义之徒。”

    尽管乌鸦如是劝说,但诸圣者只考虑众生利益,绝不顾及自身得失,因而兽王未听乌鸦劝阻,直接跳入水中,就如母亲待儿那般将此人驮于背上,顺利脱离水面。上岸后又以种种方式将捆绑他双手之绳子松开,不大功夫,那人即缓过劲来。兽王劝他道:“你勿于此停留,应赶快返回。”被救之人双手合十,跪于兽王脚下顶礼说:“你既救我性命,我愿做你仆人、信使。”兽王回绝说:“我何需仆人及信使,只是我皮肤会招惹众人将我杀害,故而请勿将此事告诉外人。生存于世,我之身躯能令太多人们欢喜且生出贪心,你切记勿向人提及曾见过我,以此报恩已足矣。”那人忙不迭答应后就离开此地,临告别时还绕转兽王三匝,且在它脚下顶礼。

    当时鹿野苑大自在部国王权势显赫、财富圆满,他有一王妃名为月光姆,素以梦兆准确而著称,所梦之事后来无不应验。有次王妃在宝座上安睡,于后半夜时分,她忽梦见一野兽王,通身毛色异常鲜艳,且坐于狮子宝座上为众生宣讲佛法。王妃心中很是喜悦,她醒来后即刻就将梦境告诉国王。国王对王妃所梦深信不疑,同时也深觉稀有,他想一旁生怎能宣讲佛法?王妃则又以悦耳言词劝说国王,请他无论如何都要将梦中兽王找到。在王妃几次三番请求下,国王终于对大臣下令道:“迅速集合起我国所有猎人。”

    待猎人们全部集合后,国王对他们说:“据传我国境内有毛色鲜艳之野兽王存在,你们务必以温和方式用安全之网将其捕获后交与我,绝对不能伤害它一根汗毛。”猎人们各个面呈难色:“大国王,从小到大,我们都以打猎为生,也去过众多地方,但从未听说过有此种兽王,更未曾目睹。若国王知其大致方向,再对我等下命令,我等即可想法抓住它。那时我们定会依教奉行,保证令国王满意。”

    国王就又对大臣下令道:“你们去鹿野苑广为宣布,言在我国境内有一肤色鲜艳、美观之兽王,若有人见过请速速向国王汇报,我定会赐其大量奖励,并赠与五座城镇。”大臣听令后如是照做。那曾见过兽王并被其搭救者听到消息后,心想:我是知恩图报,抑或向国王汇报?

    一般而言,贪欲增长之人可谓无恶不作,这人也不例外。当其贪心猛增时,他又想:如我能得大财富,我即可向往昔怨敌复仇。除贪欲增上外,嗔心之火亦开始焚烧此人心相续。他想:报恩之事暂且放下,先以兽王获取大批奖励、报仇雪恨为快。

    下定决心后,此人即于第二日一早就启程向王宫进发,还随身带有鲜花以为供养。来到王宫门口,他发现此处汇集有众多大臣、侍卫。一一通过后,他最终来至国王面前。供上鲜花,他以大恭敬心说道:“大国王,在某某地方,有一遍布各种林木、飞禽、野兽之地,分外庄严。当地有一金腹野兽王,被成千上万野兽围绕,我可向国王指示这只皮毛格外鲜艳之兽王。”

    国王闻言非常高兴,他马上欲率臣民共同前往。这忘恩负义之人就充当带路者,引领众人向野兽王住地进发。

    乌鸦为遵守此前对兽王所作之承诺,白天一直在各处巡察。看到有人进入森林中后,它飞快向兽王报信说:“大兽王,我过去劝告过你勿搭救那落水者,因他不知报恩反而还要趁机害人。果不其然,他现已带领很多人奔向我们这里。”闻听乌鸦所言,其它野兽皆心生恐惧,它们纷纷四处逃窜。兽王此刻心想:我若不保护其它动物,它们今日肯定会被人全部消灭,舍弃众生远不如舍弃自己性命为好。

    如是打定主意,野兽王就亲自迎向国王及众人。此刻,那不顾来世亦毫无悲心之人迎面看到兽王时,立即用两手向国王指指点点说:“大国王,它正是兽王。”话音刚落,此人双手立刻掉落于地,因一些猛厉之业无需观待时间即可成熟。国王顿感稀有,他问那人为何会如此,断手者痛苦不堪地呻吟说道:“大国王,何人窃财非算盗,忘恩负义方为贼。”国王又问他此话何解,那人便将全部经过讲与国王。国王听罢不由义愤填膺,他对不知恩图报者说:“你这低劣之人该当遭受此种痛苦,为何你不碎身成一百块?为何不天降金刚矛摧毁你丑陋身躯?”

    国王了知兽王不可思议威力功德后就对诸大臣说:“各位智者,我们应对兽王表示最大恭敬。你们均应返回城市,清扫干净街衢,将大小城邑全部除尘洒扫,尚应喷洒檀香水,还需设置妙香香炉,并竖立胜幢、飞幡等物。地上亦应以鲜花遍撒,务必将整座城市装扮成花园一般。”

    如是吩咐后,国王即将兽王带回并迎请入城,城中成千上万人都手捧鲜花列队欢迎。国王以最恭敬之礼仪请兽王坐于庄严狮子宝座上,具威望之王妃、太子、大臣及村落民众团团围坐于兽王座下,聆听它为众人宣说佛法。

    国王及众眷属闻已即开始守持五戒,无边众生都因兽王传法而获善根。国王终将森林等地赐予众野兽,并从此将无畏布施施与所有旁生。

    又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五百只水鸟之王。众水鸟中有一老水鸟常食其它水鸟之蛋及幼雏,尽管行为如是恶劣,但它经常都伪装成行动迟缓、单足独立之苦行者形象。众多水鸟对此都心生厌烦,它们纷纷集中于水鸟王前请求解决之道。水鸟王知其劣迹昭彰,于是便私下作偈子揭露它恶行。老水鸟恐惧异常,立即皈依水鸟王,水鸟王告诉它说:“何时诸鸟无争执,彼时即为快乐时。”老水鸟闻言深感恐惧,于是就飞往别处。自此之后,其余水鸟就开始恒享幸福生活。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一能言鹦鹉,它设法使梵施王皈依佛门;当释迦牟尼佛示现为天鹅王、孔雀王时,为他众宣说佛法从而利益众生之事迹,上文已有叙述。如是诸菩萨即便身为旁生之躯,但依其无比智慧力,依然可成熟众生善根,令其皆趋入善道。对他(它)们之智慧,我们理应生起恭敬心。

    又久远之前有一鲜明仙人,当时在其住地有一尼枸卢妙树,蓊郁枝叶竟遍覆一闻距之地,鲜明仙人即住于此树下。他以神通欲观察并计量此树树叶总量,于是便花费十二年又七日光阴才最终得到确切数目。释迦牟尼佛当时也转生为一仙人,名为碧蓝仙人。他到鲜明仙人处与之交谈时,鲜明问他:“于此整个世间,有无婆罗门能了知眼前尼枸卢大树之树叶总量?”碧蓝回答道:“我就明了树叶总数。”鲜明非常惊奇,他试探说:“若你知道,就请报出数目。”结果碧蓝根本不看树叶、树干,竟脱口而出树叶数目,他完全是以自身智慧力方能于一刹那间如实说出(藏文原文中有具体数目,可查阅),且所得数量完全等同于鲜明通过计算而得之结果。

    鲜明对此非常满意,他由衷赞叹道:“我费尽十二年又七日心机方以神通算出树叶数量,你却看都不看一眼就一口报出,此到底是你智慧力所为,抑或有天尊前来相帮?”

    “这并非依赖天尊传语,确实是我自己亲算。即使虚空有边际,我亦不会说妄语。”碧蓝如是回答。

    当时之鲜明仙人即为后来之舍利子比丘。

    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野蛮人王,名为柘香嘎。当时有一种姓高贵、地位显赫之婆罗门,名为莲精,他有一善妙且富智慧之女儿。野蛮人王有一子名虎耳,本欲迎娶婆罗门女儿为妻。但婆罗门自恃种姓高贵、又有智慧,故而傲慢不已,根本就不理会野蛮人王之请求,断不肯轻易将女儿嫁与虎耳。柘香嘎即以智慧及辩才摧毁婆罗门傲慢心态,他凭对吠陀及世间论典之精通彻底制伏婆罗门,使婆罗门在恭敬、赞叹之余,心甘情愿将女儿嫁与虎耳。相关细节在《虎耳经》中有广说。

    以种种身相根除众生痴暗

    释迦牟尼佛在很多世转生过程中,为寻得不可思议智慧,曾广行六波罗蜜多。当他为莲目婆罗门时,曾供养如来殿堂,以此等供养威力,得以在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如来前广行种种供养;又为获十力智慧而发愿。他在诸佛面前精通尽所有、如所有等一切法,并为他众宣说。他还在无量如来前承侍、供养,听闻、受持佛法。

    为利益无边根基不同之众生,释迦牟尼佛曾示现为国王、婆罗门、歌舞伎乐者等无数种身相,以种种方便法成熟众生善根,他利益众生之行持真可谓数不胜数。其中部分事迹在《广智经》等经中有广说,下文即节选自其中。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普严国王,他素喜修学大乘佛法,并统领整个四大部洲。当时他想到:我应像古代转轮王一般如理如法治理国家,若以非法主持国政,当上国王则毫无实义。于是他就向大臣询问:“古代国王都是如何以合理合法之方式治理国家、利益众生以致国泰民安?”大臣们回答说:“大国王,我们亦不明此理。不过此地附近有多位仙人,很多都具五神通且精通佛法,不如召集他们以便仔细打探,他们应能为国王宣讲有关古代转轮王之事迹。”

    国王闻已即依大臣所言以大恭敬心召集诸位出家仙人,在八十万仙人中,大多都具五神通,并经长期修学后,均对众生生起大利益之心。国王与眷属各个心怀极大恭敬,他们特意走出一由旬之地前往迎接仙人,并将他们全部观想为本师。后又在他们面前顶礼,并祈请诸仙人能为众人开示佛法。

    仙人们满国王所愿,为其宣说古代转轮王之种种事迹。除这些仙人外,还有八万人也前来为国王及眷属宣说,国王以恭敬心尽最大可能承侍所有传法者。众仙人对国王宣说古代转轮王之君规教言,此中包含某某转轮王如何合理治国、如法主持国务及民众事宜之全部详细情况。普严国王不唯如是听闻,他亦将从所有传法者那里所得教言全都转化为实际行动,以转轮王规矩主持国政,对任何众生都慈悲为怀,确实做到以佛法护持国家。他自己尚亲自修持四梵住,并令其他众生亦修持四梵住,且因此而使此等众生暂时转生梵天,最终全部逐渐得大菩提果位。

    又释迦牟尼佛转生为金存国王之时,他凭自己所获宿世通而能回忆起自己以前转生为转轮王时所行种种事迹。当自己为转轮王时,有一具五神通之仙人,名为猛威。猛威曾为自己传授以不杀生而趋入善趣之道、灭尽烦恼之道,及获取一切智智之道。听罢如是教言,自己即开始如理行持,如此修持实为殊胜无比。金存国王每每在心里回忆、观察前世听闻受持佛法之经历时,心中总在想:欲获一切智智之道,首先就应明白轮回之因果关系:业及烦恼是产生轮回之因,而非理作意又为业及烦恼之因,有种种非理作意及其派生而出之业与烦恼,有情世间及器世间方得以显现。如能断尽业与烦恼,则可灭尽五蕴,并从而获取涅槃之果。如是宣说此等道理并使众人行持,以此善根力,自己也可获得通达一切学问之智慧。

    于是金存国王便给众生宣说工巧、医方等学问;为遣除众生痛苦而宣说种种名言法规、积资之法;面对众生各种痛苦,他尚且将艺术、事业等方面技艺广为宣讲;再加未来、过去、现在三世学,声律学,看相术,观察学等种种学问尽为众生明示。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世证仙人时,了达受者、行者等类别,又通晓善恶之事,学习世间工巧、事业、艺术等学问时也全部精通。他后在观察所谓工巧等事有无生灭时,终于通达其本性————工巧本性亦属无缘。不唯工巧,此等一切万事万物均如陶师手中陶器一般,尽属无缘,就连众生死亡都属无有。若无我执,众生何来生死?世证仙人即获此种等持,并常于等持中安住。安住于等持中后,他就能忆念众生各个不同之身相,乃至微尘数众生种种不同身相,他皆能忆念,并且他尚能忆念众生各自身相形成原因。在他观察无我执之智慧从何而得时,他发觉除不执著我所有外,再别无他途可通达此种智慧。无明、贪执即形成我执,若我执不生,世间也绝无产生可能。诸智者皆能生成此种智慧,并从而获不退转果位。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一舞者之女,名为众生勇母,形姝貌端,长于舞蹈技艺。某次当众人围观、欣赏她精湛舞姿时,她则面向观者说道:“青春易逝如流水……”她即以此等偈颂为众人宣讲佛法,并因此令许多众生获取利乐。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幻化师,能以幻变变现出种种艺术,人皆因此而称其为异工。异工于许多众生前显示幻化所成艺术品,以此揭示一切万法如梦如幻之本性,并因此而利益无边众生。

    又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乾闼婆普证时,能以琵琶弹奏出各种乐器之声,令众人皆心生欢喜。普证后独自一人来到寂静地时心想:此等众生极喜听闻琵琶声,但他们均不明了声音本性乃刹那灭尽。如是如理观察后,普证已了达声音虽显而本性为空之本质,并从而获得无生法忍。接下来又将自己所证境界向众生广为宣说,并使其皆获不退转果位。

    久远之前,在一山岩之地有位铁匠,他育有一相貌姝丽之女儿。铁匠想:我不能将女儿嫁与种姓高贵、财富圆满、相好庄严之人,我只能将女儿嫁与打铁技艺与我相同之人。

    某次有位婆罗门子前来讨食,当铁匠女儿给他施以食物时,童子问她:“你是否已许配与人?”她则回答说:“我父亲只肯将我嫁与打铁技艺与他相等或超胜之人,故而要为我找到夫家尚有很大困难。”童子又问道:“你父亲都有何高超技艺?”铁匠女儿自诩道:“我父亲身手的确不凡,他打制之针可浮于水面而不下沉。”婆罗门童子心中不由想到:按说我并不需要此女为妻,但为摧毁他们父女傲慢,我还是应在其前显示显示。

    于是他借来工具,打造一阵后,竟制出可纳于一针眼之七根细针,并且将这些针置于水面上后皆不下沉。带着此等战果,他再至铁匠家问他们是否需从他手中买针。铁匠女儿闻言颇觉此童子行为可笑,她讥讽道:“你难道精神错乱,抑或为无智之人?竟敢(关公门前耍大刀,)卖针卖到铁匠门口?”婆罗门子心平气和回答说:“我并非精神不正常,我只想验证一下自己打铁技艺究竟如何。”铁匠女儿不屑嘲讽说:“你懂什么打铁技艺?”童子轻松应对:“我打造之针可浮于水面上。”

    她立即将童子邀入家门,童子先拿出七针一一平稳搁置于水面上,再将大针抛进水中,它依然能浮出水面。最后他又将大针针眼穿入七针后再置于水面,此次群针还能漂浮于水面。铁匠不由惊叹此人技艺远胜自己,于是就将女儿装扮妥当后准备嫁与此人为妻。婆罗门子此时则坦白说:“我并非为讨要你家女儿而来,我只想摧毁你等傲慢心理。”婆罗门子最终并未娶其女儿。

    当时之婆罗门子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当时之铁匠即为后来之普行玛得;当时之铁匠女儿即为后来之无喻姆。释迦牟尼成佛后说过:“如今普行玛德依然欲将女儿嫁与我,但我还是未接受。”

    又释迦牟尼佛亦曾转生为一善证匠人,对工巧明等很是精通,并因此而声名远播。

    释迦牟尼佛亦曾转生为一善制兵器之人,名为胜部。当其获取工巧方面最胜妙奖励时,众人纷纷以偈颂赞叹、劝请。他在如来正等觉彻见如来前听闻一切诸法不生方为最殊胜之工巧法门,闻听此法门后,他当下即获无生法忍。

    释迦牟尼佛又曾示现为慧海国王,以外道修行而远离贪欲,并对一切众生慈爱关照。当其时,为治愈众生疯病,他特意前往森林中寻觅六味药,林中树神一见他即合掌向其一一指示。他又观察一切疾病之来源,并进而把握住风、胆、涎之本性,从而成为治愈此病之名医。

    他将疾病分为三类:必死之病;不死之病;治疗则不死、不治则必死之病。对得必死之病之病人,他施以减少痛苦之药,并以佛法妙药遣除其来生痛苦;对治疗则不死、不治则必死之病人,他施以于生命有力、有益之药;对活着之人,他则施以断除痛苦之药,他即以遣除别人痛苦而清净度日。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火施国王时,能了知一切众生之音声,不唯分辨得出声音所属,而且对声音所含意义也能善为观察。他无论听闻何种声音,都能明了声音含义、发声原因、不同发声时间所具有之不同意义,并且对哪些声音可发出、哪些声音无法发出也通达无碍。他以力与非力之方式进行观察,一切事情均能通过声音知道其是圆满、稍圆满抑或不圆满;尚能通过声音知道谁堪为法器,谁可息灭烦恼。因其掌握此种本领,故而成为整个赡部洲之大上师。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正智国王,精通调解众生争执、辩论之术,只需闻其音声即可知晓争辩双方孰能获胜、谁必败无疑。他自己身形亦庄重、调柔,心性寂止,人们每每见之都不觉呆立其处,为其威仪所震撼。他以真正智慧力裁决所有有关法与非法之争论,并于此过程中获取深广智慧。正智国王后依智慧力抉择前往寂静地安住、内观,并依天眼而了达众生生死实相,通过观察而知其来世流转情况。此时他已通达无来无去、如水月般生死本意,并将自己所证境界向其他众生广为宣说,使其亦获证无实有之境界。

    释迦牟尼佛还曾转生为说法仙人,不唯具超人智慧,且长于辩论,并极为关心利益众生之事。他以内观安住而通达十四种无记法道理,及以禅定、寻伺所假立之六十二种前后际见,终于明了此等见解尽皆依靠众生各自所有之分别念在萨迦耶见基础上而假立。若无产生之基础萨迦耶见,则所有见均不可能成立。他又证得能摧毁这些见之真理,并将此真理向众人广为宣说,令无量众生皆趋入不退转之道。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仙人净智,拥有大神变,并依外道法门而远离贪欲。当他观察何法究竟存在时,发现何法皆不存在,连见亦不存在,并最终了知若存在三种痴暗不明则会产生种种见解:过去有无我存在;现在有无我存在;未来有无我存在。众生如有此三种怀疑,就会因未通达无我本质而生出各种见。对此如理如法深加观察后,他终获智慧眼。此时他想:我与众生虽从本质而言无有实体,但依烦恼及业却会成熟五蕴,此乃显现之甚深缘起。除去因缘假立而有外,一切诸法全为无生无灭。

    净智即因此而获无生法忍,并令无量众生皆趋入无有本性之道。

    释迦牟尼佛示现为巧智仙人时,远离贪欲并拥有大神变。他内观安住时就想:呜呼!世间众生可谓苦恼异常,根本不知解脱痛苦法门。当他苦苦思索从痛苦中解脱之道到底为何时,他又想到:分别念实乃产生痛苦之源,若无分别念,痛苦又从何而来?当此种分别念与贪欲灭尽时,殊胜涅槃寂灭即可现前。他接着又如理观察涅槃众生到底有无涅槃,此时他又得出结论:若众生实有则有涅槃;众生既非实有,涅槃又焉能存在?不过众生因分别念而产生之痛苦到底会对众生带来损害。众生如寻求涅槃,实则并非寻找非五蕴之另外单独存在之涅槃,因五蕴即是涅槃。为何如此?因众生无缘,本性就是涅槃。

    当他从此种思维等持中出定后,即开始广为他人宣流如此佛法妙音:“依此分别念,出现大痛苦,若无分别念,诸苦尽息灭。众生皆无生,诸法均不灭,心假立万有,此即为涅槃。”闻听他所宣法音后,无量众生均获无生法忍,并于无上菩提道中皆获不退转果位。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婆罗门子胜慧时,当时有一名圣仙人具有神通及离贪功德。胜慧与七千婆罗门子一道在仙人前学习四大等性、三世平等秘诀,胜慧为所有眷属中之首领。他能忆念七千婆罗门子各自所牢记之秘诀,并于很短时日内精通吠陀等一切学问。胜慧自己思索:如未了达实义,只记住秘诀又有何意?我应积极寻求真义。

    胜慧于是前往寂静地安住,并观察秘诀到底有何涵义。他想到:如是风轮无依无靠,它所引生之东南西北四方亦了不可得,所谓寂静、调柔、调伏都无可寻觅。为何如此?因无有众生之故。他最终知晓众婆罗门子上师与其弟子皆已进入迷途、邪道,故而心生烦恼。

    此时净居天天人亲自现身其前,不断赐以“善哉”赞叹,并说道:“善男子!你能随顺、精通一切诸佛教言,依赖此道,微尘数如来皆得以现前佛果,并利益无量众生,从而显现涅槃。”胜慧出定后立即来到仙人上师及七千婆罗门子前为其宣说此等话语,他们也均于无上菩提道中获不退转果位,利益无边众生后显示涅槃。大菩萨胜慧则恒久守持如来胜法。

    久远之前,有位大师名为静行,他曾对众生说道:“若能获得离贪境界,暂时即可获取寂灭果位。”在其宣说下,许多人都趋入其门,前后共达八千万人。这些众生自觉都已远离贪欲,并得最究竟离贪果位,他们死后全都转生梵天。在其转生梵天后,此等众生深觉他们信赖之大师所谓寂灭纯属邪法、邪道。当他们生出这种邪见后,全部从梵天无量宫直堕大地狱中。

    另有一仙人名为非胜种,他自己认为获取第二禅境界即已等同于获取蕴不剩余寂灭。当时有十万众生趋入其道,并于死后皆转生光明天。转生后他们认为非胜种所谓寂灭纯属邪道,结果当他们生出这种邪见后,全体人众立堕大地狱中。

    故而我等应知:沙门、婆罗门欲以禅定安乐获解脱并非究竟解脱之道。此时释迦牟尼佛则转生为一具五神通、名为了知种种见之婆罗门,他得知众生因生邪见而堕地狱中后,即依靠神变力令地狱众生暂时先感受清凉快慰,然后就开示说道:“嗟!诸位众生,所谓寂灭并非不存在,你们只是未听真实寂灭法而已。你们此前所认定之寂灭并非真正寂灭,但诸位却认其为寂灭,并最终反而否定真实寂灭存在,故而你等才尽堕大地狱。希诸位从今往后舍弃各自邪见,如此才能获寂灭安乐。”众生闻听他法语后,全都舍弃以前所持恶见,人人心中均生出有寂灭之道存在之念头,并立即得以从地狱中解脱而出。

    他们马上来到了知种种见婆罗门导师面前,他则再为众人宣说佛法,并使其获得从初果至阿罗汉间各种圣果。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一国王太子,名为大悲尊。他有次想到:于此世间所显现之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种种法,诸如色、形、语言、种姓、名言等等,到底因何而存在?于是他便派人分赴四方打探,查找如今健在且精通此意具有智慧之沙门、婆罗门、上师,并广泛询问有谁可遣除自己心中疑问。

    大悲尊父亲名为稳住,他有一日告诉太子道:“太子,以不可思议思维寻找不可思议万法根源纯属徒劳、自找麻烦之举,你始终也无法探寻到究竟,亦根本不会有人能回答你疑问,因而希望你能对王位、世间妙欲多生欢喜心。有意义之事你不加重视,无意义之事你倒勤为,自讨苦吃有甚实际利益?”

    太子回答说:“大国王,请勿在原本无黑暗之处再笼罩黑暗。在父王治下国土中,众生相貌有妍媸之别,种姓有高低之分,智慧有智愚差别,财富有贫富之殊;学工巧者有其人;亦有原先赤贫而后凭精进努力获取财富者;病者通过治疗得解脱者亦不乏其人。如此差异皆各有因,而我却不明此中因缘,但我不懂绝不证明因缘无有。正如我不明工巧事理一样,我们所能了知者皆为有限,更有诸多无限之未知领域。大国王,你应知晓,世人中肯定有通达我所提问题之答案者,只是我不明答案而已,所以我才想向沙门、婆罗门、有智者广泛询问。”国王闻言只得随顺他说:“你既如此认为,那就随你意愿随意请教吧。”

    此时正值如来正等觉星光如来出世,当大悲尊太子安睡时,从空中传出音声道:“如来正等觉星光如来现已出世,他可解答你所有困惑。”第二日早,太子将情况禀明父王,父王疑惑问道:“太子,星光如来到底居于何处?”

    如来早已了知国王心,他立即携带眷属以神变力来到国王住处。眼见如来身光遍满整个地方,国王与太子皆生起信心,他们带领六十万众生一起奔赴如来座下,并询问有关问题。待如来一一解答后,众人均能精通一切论典。如来尚且对此等众生皆作未来各得菩提之授记。

    释迦牟尼成佛后说过:“目犍连,是故诸菩萨应精通一切论典,如来一切智智之因正在于精通一切论典。”他又说:“当知众生处所、种姓皆为业所造,所谓业又因烦恼及心而立。”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正光菩萨时,每次都能于睡梦中与如来交谈,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梦境。当他在无著如来前询问有关世间学问,诸如集智、世间智等问题时,如来告诉他说:“欲获无上菩提之菩萨,应精勤了达一切论典,为了知此等道理,亦应精勤不辍。诸菩萨应精通往事、来世名言、人之概念、地域名相、去来名言……凡世人所了知之名言皆应精通。”正光菩萨即依如来教言对世间名言尽皆掌握。

    释迦牟尼佛尚曾转生为一仙人,名为精通后际法,并依外道而得离贪境界。他总喜思索一问题:每个众生都有不同身相之显现,此由何因而成?当他对此详加观察时,终于明白此乃因我执及分别念而起惑造业并生种种烦恼,从而产生众生种种不同之心。接着他又观察所谓我是否即是色蕴,并依受、想、行、识一一观察下来,最后了达无我道理,且如实通达无有我及我所之理。

    当他再从等持中出定后,便将无有我及我所之理向众生广为宣说,使无量众生皆获无生法忍。

    又释迦牟尼佛曾为一精通死灭仙人,以外道法门而获离贪境界及五神通。当他看到所有有为法都为毁灭性后,便去观察到底存在不存在一种不生不灭法。他最终知道有为法有生灭,而无为法则无生灭。更进一步观察时,他就获得所谓欢喜无畏法如金刚般之等持,随后就了达万法生灭全部依赖于心,心才堪为万法生灭因。而在观察心之本体时,他又发现所谓心无有色相,亦无可诠释,心之本性无所见,以心不可见心。心之灭尽无有所知,不过贪心等心相灭尽时,名言中同时能起其他念头。他即如是精通所有心相续。

    在其了知此等道理后,他再不生烦恼,并精通诸法之性三世平等。自己了达之后,又对所有众生宣说此等法门,令无量众生均获无生法忍。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知前际国王时,明了众生现有苦乐均依前世业力而形成。明白此理后,自己即于未来无数劫中心不起染污。

    又无量劫前,有一如来正等觉善导如来出世说法,当时赡部洲胜部国王以如理如法之方式治理国家。他有一千太子,释迦牟尼佛彼时即转生为其中之寂慧太子。他求法之心非常迫切,为圆满他愿望,国王召集起所有沙门、婆罗门等智者,令其与寂慧太子谈论正法。太子首先问诸大圣者:“你们以为世间最大之危害、痛苦为何?”

    有人言最大危害、痛苦乃贫穷;有人言轻毁;有人以为是喑哑;有人说是愚痴;有人言无业;有人言离别亲友;尚有“不知工巧技艺”、“失去王位”、“诋毁国王、大臣”、“夫妻反目”、“不知恩图报”等种种回答。寂慧则说道:“你们所说我皆赞同,在此等答案基础上,我尚觉人生最大之危害与痛苦应为老、病、死三者。不论魔王或梵天都会遭受这三者侵害,而我们又不知从中解脱之法。我听说善导如来正宣说了脱三痛苦之法门,我们何不一同前往如来前请求聆听解除苦恼之法门。”

    于是六千万众生便共同来到如来座下,如来则为他们宣说了解除世间痛苦、危害之道,并使其全部当下通达无碍。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月相婆罗门,精通一切论典。当他看见如来三界导师所具三十二相后,当下就遣除怀疑、生出信心,并发无上菩提心。

    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善目国王,他在无著如来前听闻十力赞颂,并于如来前广造善根,以无有满足之心态度化众生,令无边众生皆于无上菩提道中成熟相续。

    释迦牟尼佛又曾示现为一国王之子,名为遣愁太子。他整日思虑整个世间不知有哪位沙门、婆罗门了知世间智、集智。当其苦思冥想之时,天尊现前劝请他到甘露妙音如来前请问。他依言前往,并在如来前发无上菩提心。

    释迦牟尼佛还曾以仙人卓行杰之形象应世,当时他想:所有有情及非有情到底如何产生?如何存在?想向旁人询问时,虚空中传出声音道:“如来正等觉世间明灯如来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他必能解答你心中疑团。”卓行杰便到如来前询问,如来依靠五蕴而为其宣说无来无去法门。仙人对此生出信心,他发愿道:“将来一定要获得如来殊胜之智慧,并要为他人宣说佛法。”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能光国王时,拥有七宝及一千太子。他后到寂行如来前询问涅槃道,并行广大供养。

    当释迦牟尼佛示现为甘露妙音时,又在如来正等觉声妙如来前问道:“众生依何道方能解脱痛苦?”闻法后则依教言令无数众生从痛苦中解脱。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比丘华炯时,他尽心承侍净顶如来,并为获佛果而发愿。此时如来光芒接触其身,他当下获大悲心等持。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深慧菩萨,当时妙解如来正出世并宣说等持智慧法门。深慧一边执拂尘承侍如来,一边亦发愿将来要得如来殊胜智慧。

    又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净施菩萨时,于五年中精心尽力供养如来正等觉无尘垢暗如来之舍利,他舍弃自己一切财物,守持如来所有教法。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月光菩萨时,以偈颂赞叹明智如来,并询问解除烦恼妙法。待如来宣说后,他自己全部掌握精通。

    智光处处显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国王善抉时,有普行外道问他心识之因为何。国王就到净目如来前请教,自己通达此理后再答复普行外道,令其亦明此理。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察行婆罗门时,某日于空中听闻“万法均为刹那毁灭性”之音声,自此之后便对有为法之对境再不关心,只一心寻求不灭法。他最终对无取、无贪、无执之法生起定解,并精通对一切众生以大悲心无执著利益之法。

    又净目顶如来出世时,释迦牟尼佛转生为狮慧菩萨,他于成千上万无数年间承侍、供养如来,并同时获心识刹那灭尽法门。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畏顶国王时,已获无生法忍。其时有一寻找佛果之国王,名为善慧。当畏顶见到他时,就为其宣说赞叹如来文,使他发心并亦获如来授记。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胜名国王时,一直苦苦寻觅解脱轮回之道。他后于法云殊胜妙音如来前以偈颂作赞叹,向如来询问过所疑问题后,他对解脱轮回法门已全部通达。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熄念大臣,当时有一国王名为净慧,他将所有大小事情全部委托熄念处理。而熄念则以如法调解,平息众人所有争论、不和,同时亦了知所有声音皆为无常性。他遣除整个国家不如法之行为,使国家繁荣昌盛,并广泛成办自利利他之事。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稻秆王子时,于无垢顶如来前广积善根,并为获无上菩提而发愿。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无住妙香胜解安稳菩萨时,曾于千百万年中承侍法云雨满足国政如来。如来对其非常欢喜,他自己亦守持佛法。不过因他对菩提心有贪执,故而未获如来授记。

    梵师如来出世时,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明觉菩萨,他已通达受觉本义————证悟受觉即可生生世世拥有调柔行为。明觉菩萨以神变显示如来诸刹土,在如来刹土中,于漫长时日内度化不可思议之众生。他以言语宣讲佛法,无遗度化具足贪、嗔、痴之烦恼众生。

    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月施国王女儿,名为无数,相貌秀美。国王欲为其寻一丈夫,无数却不愿婚嫁,因她已断除一切贪欲,安住于无贪法乐中。

    释迦牟尼佛还曾转生为一体态娉婷、面容姣好之美女,当时有一婆罗门苦行者相貌极其丑陋,但他却大胆前来索要美女为妻。美女父亲暗想女儿未必会答应这门亲事,故而拒绝了婆罗门求婚请求。不过女儿为圆满父亲布施心愿,也为令婆罗门心满意足,她自己答应愿嫁与此人为妻。在两人生育过小孩后,美女又出家证道。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普行恰嘎,当时有一世间导师据传精通世间心性,并于大小城市中为众生宣说抉择心之根源法门。普行恰嘎听其传法后不由想到:此种世间知识实不应为众人宣说,我应真正了悟世间根源。他便前往寂静地一心观察世间心识从何而生,并最终了知所谓世间实乃五蕴聚合而已,而五蕴又不离生等痛苦,故而所有众生真是可怜无比。为解脱自他痛苦,他就开始精进修行,并终获五神通。然后又对众生宣说此等法门,从而令其皆入正道。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大悲商主时,具足善巧方便。当时有五百商人一同前往大海探宝,他对众人说道:“十方无边世界中,众生好坏有别,种姓亦各不相同……”他即将有关世间之法向众人广为传讲,令其均对世间学处通达无碍。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慈魔商主时,有次与五百商人同去大海,其后在航行中不慎将落入鲸鱼之口。众商人慌乱之中纷纷祈祷梵天、大自在天、水天等各自所信奉之种种世间天尊,并顶礼、哀哭不止。商主则冷静想到:这些人均将非皈依处当成皈依处,非众生怙主当成众生怙主。正如有一以色为生之随顺者,他总依自己所拥有之美色而随顺他人,只要能令他人欢喜。别众言不净,他亦许以不净;别众说净,他则也同声相和,此随顺者即以此度化众生,而众生却根本不知他本来面目。同理,众生各随业而行。每个众生行为、想法皆不尽相同。万法本无定准,亦无有实质可言。若有众生执著于净,则需以不净对治;执著于相,则需以无相对治;执著于束缚,则需以无常观令其得解脱;执著于我,又需以无我法破其执;执著于安乐,就应以空性法破除……应如是掌握、通达各种不同之应对措施。

    当时正逢摧暗如来出世传法,商主便令众人皆祈祷“南无佛”,众商人于是都念诵三遍“南无佛”。鲸鱼闻听后紧闭起嘴巴,商人们于是得以脱离险境。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婆罗门胜持,他通过观察了知一切过患之根源在于烦恼,而一切功德之根本则在于善法。依自己观察了悟后,他即开始弘扬善法、禁戒恶业,并于其后获等持境界。他随即于六十万劫中不堕恶趣,并利益无量众生。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光贤仙人时,为守持禁戒而将头发梳理成五法髻。他对寒冷及酷暑均不作意,不顾自己身体而精进苦行。光贤不惧怕任何邪魔鬼怪;对他人之妇从不邪淫;亦不饮酒;心也从不散乱;总能护持他人心;自己断尽妄语胡言,总之具有种种功德。

    光贤后获五神通,并对工巧等世间事业样样精通,且对正法、世间、自我、善巧法等无数学问全部通达无碍。他此时则想到:我虽精通此等道理,但从不知这些学问如何灭尽,亦不通达能了知这等学问本性之智慧。于此世间,有哪位沙门、婆罗门可为我开示所疑?他整日如是苦苦思索。

    为求无上道,光贤又以乞讨者之形象去往普行外道处。他们见到这位乞丐后,种姓再低劣者亦纷纷给他布施,但光贤并未接受。不久,他以乞讨为生(但又不接受布施)之名声便传遍各地。

    此时于大雪山地方,当燃灯佛正处因地菩萨位时,有位普觉仙人具足五神通。他入于辨别一切世间等持之中时,能了知所有众生心与行为。当时他即以天眼观照到光贤正以乞讨方式求道之情况,于是他便立即对之生出悲心。他想:光贤尚未有了知理与非理之智。接着便于大勇士伸手之瞬间,普觉就从大雪山来到光贤面前。

    光贤向他顶礼后问道:“如何才能拥有知晓众生心与行为、通达理与非理之智慧?”普觉回答说:“通过无吝啬之布施及自心专注于禅定,且需以欢喜心布施、摄受智者,广闻博学、上下寻觅智慧,如此方能获得殊胜智慧。”

    又释迦牟尼佛还曾转生为见灭国王,他看到所有产生法均灭尽之本性后,就对很多众生宣扬此法门,令其皆趋入正法。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知味过国王时,凡感觉任一法味道均知其过,但就不知从何解脱,于是他便苦苦思索到底有谁能知晓解脱法门。当他边想边欲睡眠之时,具三十二相之如来对他说道:“善哉!唯无为法方能令人获得解脱,有为法定不能使众生摆脱束缚。”待如来宣说完毕,他已通达菩提正道。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根天婆罗门,以外道修行而离于贪欲,并具五神通及威严。他劝请成千上万众生以学习通达智慧,并依第一禅而了彻五通。然后他又想到:第一禅亦不离禅味,当然无法摆脱禅味之过;众生若执著于佛法中所言内外所摄法之感受,同样过失很大;真正摆脱之道乃在于无味,无味即无过失。如是思虑过后,他开始如理作意,并终获无生法忍。又将自己所得向众生宣讲,令他们亦同获无生法忍境界。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誉贤国王时,正值无量光如来出世传法。如来为众人宣说以七菩提支为主之佛法,国王闻法后即获无生法忍。目犍连后于释迦牟尼成佛时曾就此事问过如来:“既如此,为何还要说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前获无生法忍?”释迦牟尼佛对此回答说:“目犍连,因众生根基不同,有关如来获取无生法忍授记之说法亦有种种。”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天贤国王时,以外道法门而远离贪欲。当其于寂静地观修禅定时,以观心而知下至地狱、上至非想非非想天之众生,皆因各自所作业及烦恼之不同而拥有今世之不同身相,若能灭尽烦恼,则再不会有业产生。他随即获有顶等持,并入于受觉灭尽定及心识灭尽定。他认定必有从痛苦中获解脱之道,并于出定后将此等道理广泛为众生宣说,使其皆获不退转菩提果。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一劣种悦意仙人,具足五神通。他经观察得知:万法,诸如种姓、姓名等均为假立妄有,根本不实,因法性无有法与非法之分。十方世间智者皆对无生法不生恐怖,唯凡夫愚氓方对之恐怖不已,万法本性实无所缘。他将观察所得为众生广泛宣说,令无量众生皆趋入无生法之道,并于无上菩提中获不退转果位。

    白慧如来应世时,寿量长达九千万年。当时有一国王名为智相,其太子乃一菩萨,名为兔句,也即因地时之释迦牟尼佛。于此刹土中,白慧如来显现各种稀有神变。兔句太子则于梦中亲睹如来之出世,并立即生出无以名状之欢喜心。第二日,他即召集起所有人众,劝请众人道:“如来正等觉白慧如来现正住世,他所宣扬者乃断除烦恼及恐怖法门,我们均应前往听闻受持。”言毕即率大众至如来前顶礼、迎请、供养,而如来则率眷属欢喜应供,愉快享受众人所供布匹、饮食等物。大众皆发愿欲获无上菩提,且各个得如来授记。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妙宝仙人,他特意为趋入歧途之众生宣讲佛法。为令其晓悟贪图种种意乐之过失,他为众人宣说灭尽种种意乐之清净法门,又宣说不可刻意贪执意乐本体之法门,从而令无边众生均得以摆脱痛苦。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持地菩萨,具有无量功德,且智慧超凡。他仅发心一次即能积累无量劫之善根;一次发心就能使无数众生趋入三乘道。他有次心想:若如来正等觉正降法云雨如来能亲为自己眷属授记则实为善妙。结果当其正如是思维时,如来果依其意愿而当下为不同众生作不同授记。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持宝菩萨时,一直恭谨承侍胜寂如来,对如来恒时恭顺,令世尊非常欢喜。他勤修五神通,不久即获他心通,并取得与如来大致相同之了知种种意乐界性之智慧,且广行如来所行之无尽事业。

    释迦牟尼佛还曾转生为在家菩萨水天,他于如来美目前请教灭尽种种意乐之法门,并自此之后了知一切外境本性,从此再未产生任何过失。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无垢月菩萨,当时有一如来正等觉普度如来已住世无量劫,并以大乘法而令无量众生皆获不退转果位,且显示涅槃。彼时有一天月菩萨曾令十世界微尘数之众生发起菩提心并趋入涅槃,无垢月之善根即为天月使其成熟。无垢月曾想过:天月菩萨竟能使无量无边众生皆发菩提心,并成熟他们善根,以此广弘如来教法;我亦应紧随其后,善加效法。立定志愿,他即据十方众生不同之意乐、根基,幻化成天龙夜叉等各种身相,使所有众生都趋入三乘道而获解脱。以此善根,他后来获取了知种种意乐界性之智慧。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无等力菩萨时,长久承侍如来正等觉药师王如来。当时他已了知义、法、时、人等四法,并精通一切论典。他后于如来前请教知诸根法门,并终获如来授记及无生法忍。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胜天婆罗门时,通过观察自己如何造作善、恶、无记业而知晓以何业方能广积善根;同时亦通达若贪心生起,则以上、中、下三对治法门制止烦恼之术,并因此而于八十劫中不堕邪道。

    又释迦牟尼佛曾示现为月天国王女儿月天女,极富智慧且心地善良,完全堪行国王之事业,并最终登上王位。月天当时问女儿:“以何因缘方能获得知诸根智与集智?”月天女则回答说:“必以恭敬承侍沙门、婆罗门、具清净戒律之广闻多识者方能获得,并可依之修学。”国王自此后即开始广行上供下施,并获不退转信心。

    释迦牟尼佛又曾为普生仙人,具足五神通。他在一园林中苦行时心想:以何种方式才能灭尽诸根,并再不生起?后来他想到只有依圣智方可灭尽诸根,不过通过何种智慧才能了知诸根已灭尽不生?就如头被砍掉后不可能再生,同理,通晓根源方能保证斩草除根、灭尽不生。既如此,又以何种方法直抵究竟?

    为获此智,他就向琐事微少之沙门、婆罗门多方探问,但一直未得满意答案。此时他下定决心,必以自己智力了知此道,为此可舍弃常人难舍之头目等一切身、物。历经千辛万苦后,他终于知道只有通过圣者之道才可获此智慧。为令他人亦明白此理、生出此等智慧,他舍弃大象、骏马、马车等种种凡夫绝难割舍之物以积累无量善根。若其所造善根可以色相衡量,则此色相以恒河沙数之世界都无法包容。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净慧仙人,每当生起烦恼时即以不净观对治,结果当下即可舍离烦恼。不久后,他即不再生出烦恼,恒时处于清净状态中。众多天人亦趋入其道,他又将自己所了知之理为他众广泛宣说,使很多人死后皆转生梵天。

    释迦牟尼佛成为道施仙人时,舍弃故土前往寂静地出家修行。当时他于一大树下如是思维:此树不久即会倒下,同样,所积资财亦会灭尽。高际必堕,处高而不下堕之法不知是否存世?他最终得出定解:高而不堕之法无处可觅。不过若不位于高处,又从何堕起?如傲慢自骄当会高抬自己;一旦灭尽贡高我慢,自以为高亦了不可得,故而我与众生皆应力断狂傲自矜。思虑成熟后,他即为众人宣说佛法,以大悲心令他众皆趋入十善道,并于死后均得以转生梵天。

    又释迦牟尼佛曾为善导仙人,以外道法门而离于贪欲,并具五神通。当其观察众生之所以各不相同时发现,烦恼生业,业又成熟果报,一切归根结底全因有我执而环环相生。他于是当下即获取无生法忍,并令无量无边众生亦趋入自己所证之道。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善住灭仙人时,他常常如是思维:众生皆因不懂诸法无自性而招致痛苦,故而他随后就千方百计令众生趋入无我道。

    又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持地国王时,眼见众生受苦之根源尽在造作恶业,为令众生能不再贪执自己身体,他就为其广宣不净观法门,使无法计数之众生都因之而趋入不退转之菩提道。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心力强菩萨时,曾特意前往甘露滴王如来前闻法,并获诸法无生无灭法忍,且蒙如来赞许。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勇势仙人,心无丝毫畏惧且精通一切论典。他当时认为一切有漏法若不生即必定灭尽,换言之,灭尽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五根实为修证根本,能知此理及要诀者定为智者。正所谓烦恼生业,业生异熟果报,若能摧毁根本,则烦恼不生,亦必能断尽轮回相续。

    当其从定中出定后,他连说三遍:“断除轮回根,能获快乐果。”他之音声借助风势传遍四方,无量众生听闻之后,均精进断除烦恼根本,于无上菩提道中得不退转果位。

    释迦牟尼佛曾为普眼仙人,他觉知众生依各自途径而持有各自观点,又因各自见解而行种种事业。众生为得快乐而造诸恶业及有漏善业,并因之而堕恶趣或趋善趣;为入涅槃道,只能以造作无漏善业而得解脱。

    当其从定中出定后,即开始将此理向众生宣说:“从本性而言,不造作诸法即得安乐,也不会产生异熟果。”他广为宣讲之音声被风吹向四面八方,无量众生听闻后均获无生法忍,并安住于无上菩提道而不退转。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国王随众时,精于观察众生根性之道。他想多有众生因贪执色法而引生苦恼,并趋入三恶趣,他们实不知色相确乃不净之对境,正因不明此理故而贪执不休。对众生心生悲意后,他便广为宣讲不净观法门,使众生均从内心生起不净观之境界,并了达诸法本体。无量众生都因此而远离贪欲,并于死后转生梵天。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解法仙人,以外道法门而远离贪欲,且深知贪欲过患。他已了知诸法如镜像般无实有之本质,并依此而现前五神通,又令无量无边众生获无生法忍。

    释迦牟尼佛还曾转生为恩匝雅达仙人,为一具神变及富有威严气势之人。在其观察于自己所了达之法上是否尚有最殊胜之法时,他想到:自己所证者实为灭法,而任何法若能无灭则最为殊胜,但只要为所生法则尽皆毁灭,看来何法无生方堪称为无灭。如此一来,这无生法又到底是何模样?思前想后,他最终明白过来:万法本体皆为无生!凭此观察思索所得,他终获无生法忍,且令无量众生皆趋入此道。

    当释迦牟尼佛又转生为仙人胜观行时,以外道修持而远离贪欲并具神变。他观察欲界众生烦恼之因与本体时,终于了达无我之理,且具足五神通,还令不可胜数之众生皆趋入无生法忍道。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首领之子,名为檀香。他自己认为无论执著道或涅槃,任何实执都无法令众生获得佛果。因此欲获真正解脱,必得远离贪执,此中道理就如过河需用舟,至岸可舍船一样。获证圆满菩提时,绝不可存一丝一毫求解脱、得佛果之心。如已了达万法本体,则如船筏一般之暂时、不究竟之法均应舍弃。檀香不仅如是思维,更将自己了悟之境界为他众多方宣说,以此而利益无量众生。

    不唯生为檀香时如是行持,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喜世仙人、寂世仙人等仙人时,为了达世间种种烦恼、过患本质,亦进行过同样如理之思维,并生起如法道相。此等仙人行迹,诸如自己生起清净智慧,并令他众也获不退转果位之内容,于《广智经》中有广说。

    方便度众不可数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一知吠陀仙人,精通一切论典之词句、意义,且具神变及威力。他以外道行持而获离贪境界,并寿长九万年。中有八万年都未安眠榻上,真可谓衣不解带、夜不就寝。他从不贪著昏沉、睡眠,心中整日思维众生痛苦因何产生。后来他知道除无明外再无别种根源,正因无明而产生轮回。若通达无明本质,也即可谓灭尽轮回。

    正当其如理观察之时,净居天八万天人一齐在他面前虚空中现身。众天人对他如理作意赞叹不已,且同声念诵三遍如是偈颂:“狮为兽中王,岂能有畏惧,智慧如狮心,导师汝似狮。吾等八万众,诵偈如狮吼,各个恭敬汝,合掌又顶礼。十方世界刹,无量佛陀尊,显现汝心前,汝已守此刹。大象及骏马,难驯又难依,众中最殊胜,人中胜导师。往昔诸如来,所有众功德,汝皆已具足,必得佛陀果。”

    知吠陀仙人受众天人礼赞之时,将心安住下来后想到:他们所谓之佛刹何时方能现前?净居天天人此刻又说道:“好朋友,你以心之显现力可现前十方世界不可思议诸如来刹土。”听天人如是讲罢,以此善根力加持,他自然跃升至七多罗树高之虚空,并顿时目睹十方刹土。种种刹土中,有些刹土中之佛陀正在降生,有些刹土中之佛陀正迈步,有已出家之佛陀,亦有已成佛者,还有佛陀正转*轮,尚有入于寂灭、入无余涅槃之佛陀,他并且听闻如来说法妙音。

    然后他告诉净居天天人道:“往昔轮回边,无法衡量之,以无明而舍,寂灭菩提道。为获菩提果,吾等当发心。”说此颂词后,他以自身光芒照触无量众生,令其皆获不退转果位。

    又释迦牟尼佛曾为善住仙人,具善法等持。他经常都在思索:菩萨以何学问方能究竟善法等持?若能了知一切万法本体为空,才算究竟等持,因一切法均远离所作故。当其从定中出定后,就开始前往各地为众生宣说此理,以期众人都能通达空性之道并因而放下勤作。其后有无量众生因闻听他法语而获无生法忍。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无著识菩萨时,具无性等持,后又获一切诸法无有本性等持,并于二十四中劫中以诸神变足精进修持。他后又前往无量佛刹,于二十中劫中为众生广宣无性等持法门,令无量众生皆趋入无生法忍之道。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无障见心仙人,以外道法门而远离贪欲,并具神通、威严。他去寂静地观修时总在想:何为法?何为障?最后他自己得出结论:一切法均无有,一切障碍均不存在,因万法本体就为空性。正如虚空无法障碍虚空一样,因虚空本身即无实体。得到定解并从定中出定后,他向众生开示道:“诸位朋友,一切法本体为空,既如此,我等又能以何法障碍何法?”在其宣说后,诸法本来为空之音声便借风势散播向四方,令无边众生均得以听闻,并皆获无本体等持,且均生起无生法忍之境界。

    当摧敌国王执政时,利乐如来正出世传法,在其菩萨眷属中,释迦牟尼佛彼时转生为信力菩萨,一直赞叹大乘功德。有一些不喜、不愿住于轮回中之声闻乘比丘,他们经常说:“前际无边无涯之轮回有谁愿住?”并以此与大乘佛子展开如理如法之辩论。

    信力菩萨则对其说道:“诸位长老,不知你们是否具体知晓众生过去长陷轮回中时所遭受之剧烈、难忍痛苦?”他们纷纷回答说:“不大清楚。”信力接着说道:“正执著于法时有何畏惧?你们对过去之事不愿观察,对未来又妄加观察。诸位长老,舍弃已逝之事、一心只想未来之事正乃真正可怕之事。你们在进行对过去之所谓观察时,对未来并未从根本上加以重视,你们均如是思维:过去已永远过去,无需观察,亦无可恐怖。诸位长老,我据佛陀本义对此理解为:过去之事亦需正确观察,在观察时,‘我做过诸多事’之类念头根本无法存在。诸位长老,往昔有位仙人名为红马,他欲到达世界边际后而死去。于是他就以神变脚踏山王,一一飞越崇山峻岭,怎奈依然半路死去,并未摸着所谓边际。诸位长老,佛陀从未开示过可依双脚踏遍边际,唯以智慧方能触摸世间边缘。你们以为未来痛苦不堪,并为未来痛苦而担忧不已。但诸菩萨所要灭尽者乃贪欲边际,他们绝不会徒劳赶赴世间边缘,若能灭尽贪欲,哪里还会有痛苦记忆及关于痛苦之念头?”

    尽管他如是宣说,但依然未能遮止住声闻乘比丘种种见解,因他们尚不具备信心之力,他们修无上菩提之缘分尚未成熟。佛经中说:“是故诸菩萨为众生利益,应精进生起信心力。”

    久远之前有一国王,名为执实法,对佛法具大信心。但他一直执著一切法实有,一切法均不可改变。释迦牟尼佛当时转生为国王一大臣,名为法行。法行聪慧,且具观察力,精通法与非法之区别,经常帮助国王主持国政。他又承侍如来,并修持大乘佛法。

    平日里他就已知国王实执严重,为制止国王偏见,他令工匠做成很多金质器皿,可用以盛储芝麻、酥油、油饼、食物、饮料、蔬菜……做成后他问国王:“这些器具都可用来盛装何物?”国王便找来诸位首领令其抉择,他们便一一向国王推荐道:“此为盛水之器,此为装芝麻之用……”

    法行大臣后把用以装芝麻之器皿改盛酥油,并以之为国王供斋;而当国王命手下用盛水之器皿装满水送来时,手下却顺势将水舀在另外器皿中端来。国王一看器皿错用,就对左右说道:“原先曾有规定,为何现在又错杂用之?一切规矩都已被你等破坏尽净,以致秩序全无。所有器皿自此之后都成废器,这岂不浪费?”

    法行大臣就趁机进言道:“无论何种器皿均无装盛一定物品之不变规矩,同理,一切法亦可发生转变、转化,皆具毁灭性,无有一法有所谓决定性,万法尽皆变化无常、转变无定,何来永恒实有之法?大国王,你应了知并修持万法无常、无定及动摇不实。大国王,少年会渐至青年,青年会迈入中年,中年又步入老年,老年又走向死亡,此乃人生岁月之流程。同样,一切法亦无真实存在。”

    国王对其所言深表赞同,并为真正通达此理而开始精进修行,他随后终于舍弃并灭尽实有之忆念。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寻生国王,后舍弃王位出家求法。每当根识散乱之时他就想:呜呼!我舍弃能致散乱之王位而出家修行,若根识再向外驱驰不止,此等修持又有何义?这也太不应理。在自己根识陷入迷乱外境之网时,必须依虚空般等性等持,并以最大精进力超胜散乱心态。不过,诸大菩萨那如虚空般之等性等持又到底是何景象?思虑及此,他又想到:一切法原本就似虚空般平等,而虚空则无有任何障碍。既如此,外境一切法亦无有丝毫阻碍。问题之关键乃在于无分别念则定无障碍,分别念若起,众生即作茧自缚、自我阻碍,无分别念就能当下解脱。为达此目的,看来我应舍弃一切分别念。

    将前因后果一一想明后,他即灭尽一切执著,并终获如虚空般等性等持及无生法忍。此时,以其发心不可思议之力,他腾身七多罗树高之地,并宣说偈颂道:“何人证悟无碍法,此人了达佛行境,亦得往昔佛所证,通晓法王之诸法。一切万法如虚空,法性亦无所证性,亦如是无所证行,此法无变且无二。”

    寻生国王即如是不依其他人,只凭自己智慧终获无生法忍。故而释迦牟尼成佛后曾说过:“目犍连,是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获无上正等正觉,不论其值遇如来与否,为证悟甚深法要,皆当精进修持。”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无垢灌顶国王,一直以佛法治理国政。他治下国家拥有七宝,本人还经常与沙门、诸大臣交谈各自对佛法之理解。当时净眼如来出世传法,无垢灌顶国王即率十万民众、一千大臣、八十万女众赶赴佛前。净眼如来为众人宣讲佛法,所有眷属都聚精会神听闻法语。

    国王因前世善根力成熟,虽身处众多女众之中,但他原本就能长时安住于第四禅。此次见到如来后,心里更是欢喜无比、信心大增。他当下想到:如来座下有如此众多之眷属,威力确实无人可比;再看如来行为亦寂静调柔,想必定具不共智慧。如来此时则对国王说道:“请国王上前,因目睹如来有极大利益。”国王就与自己眷属一同至如来前顶礼,后端坐如来座前。

    当此之时,八亿梵众天天人现身虚空并合掌请安。梵众天天人原本连欲界天人都难睹其容,更遑论凡夫要亲见真身。但以如来神变加持,欲、色界众生全部看到他们身形。国王暗忖:若与如来相较,任何天众身相都无法与其比肩。欲、色界众生纷纷合掌,国王也恭敬合掌,并以偈颂赞叹如来功德,又殷勤问法,净眼如来一一作答。国王闻已心生极大欢喜,并再次赞叹不已。

    以此善根,无垢灌顶国王后于九十六个无数大劫中不堕邪道,又具神变、相好庄严、智慧等功德。

    久远之前,尼枸卢王如来出世传法,其刹土清净广大,众生寿量千百万年。释迦牟尼佛当时转生为除疑菩萨,成为此世界中一国王,他拥有八十万女众眷属及一千大臣。国王将国库财富经常布施与贫穷众生,令其皆日渐富有。所有民众都无犯戒意念,各个皆具清净戒律。众人亦无三世睡眠、昏沉等烦恼,均能以正知正念及不放逸之心行摄身安住于大慈大悲、菩提心、禅定之境界。人们都富有慈爱之心及智慧,并发四无量心,且喜爱通达世间学问之智慧及至佛智间所有世出世智慧。

    前世与国王有因缘之天尊某次劝请他前往如来前闻法,国王便集合起所有眷属共同赶赴如来座下。尼枸卢王如来远远望见大队人马踪影后,立即劝请其他天尊从速装饰国王必经之路,且要恭敬承侍国王。国王一见不觉满心疑惑,他急忙问左右大臣何故如此,众大臣、天尊皆言:“世间怙主以大慈大悲之心特意令天人为之。”

    国王闻言立即走下马车,开始以极大恭敬心向如来顶礼。遥望见如来后,国王一边急急走向如来,一边不停念诵赞叹如来之偈颂。此时净居天天人为供养如来,便幻化出千万宝伞、妙衣。国王见后心下暗忖:此等供品皆从何而来?刚一生出此等念头,千万供品立刻隐匿不见。国王不觉纳闷想到:它们又消失于何处?天尊此刻则趁机将“无来无去、无生无灭”之偈颂向其宣示,令其当下通达万法本义,立刻遣除一切怀疑。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智顶国王时,当时与他共处同一时代者尚有一大称国王。大称国王依外道法门而远离贪欲,且具神变及威力。每当人间逢到十五日时,大称即以神变常常飞临三十三天,并与其处天人讨论佛法大义。大称在探讨时说道:“诸位朋友,若如来正等觉出世,他即可为众生宣说佛法。”

    当此之时,智顶国王、遍入智国王、星光国王等九万人间君主亦会集于三十三天天宫参与讨论法义,他们皆言:“诸位朋友,我们都应持佛法正见,绝不应执非法见,务必守持真实寂静观、空性真谛与无我之见,凡与之相违者均应舍弃。诸佛早已揭示出空性法门,他们从未言说有所谓‘人’独立实有。诸位朋友,如来已明示内外所摄十二处皆无本体。”

    当其宣讲此等话语时,天人及眷属全部无漏听闻。他们纷纷说道:“诸位朋友,若一切本性为空,则所有现行之业又为何存在?若无我及我所,天人与众眷属又以何种现行因缘而产生?”有些天众此时则说:“诸位朋友,吾等不应诽谤如来教法。若出现五种外相,天人则必定死堕,此乃我们亲眼所见。即使所有天人聚集一处,亦无法救其出离死亡恐怖。既如此,莫非死亡可谓真实存在?不也,因当我们真正观察死亡存在理由时,即会发现死亡并非真实实有。从第一外相看起,无我存在;第二相至第五相一一观察下来,我皆不存在。欲死之我不存在,正死、已死之我亦不存在,此等我与我所何处有其立足之地?一切诸法均远离我、我所,如来早已宣说过此等道理。”

    智顶国王此刻则对九万国王说道:“诸国王似应单独聚会一处,因天人观点不尽相同,众人辩论、争执不休,看来人间众生与天众中皆有众多不懂佛法之辈,我们应回赡部洲继续深研法义。如认为诸法不空,我与我所皆存在,持此等观点之天人皆已入于邪道,并对如来教法心生疑惑。我们本为探讨究竟法义而来天宫,现在看来还是返回赡部洲为好。”

    这些眷属便于另外地方————远离天人处对智顶国王说:“你转生之地乃为中土,并非东南西北四方边地,想必你应懂得正法真理。”智顶则吩咐众国王道:“你们暂时选出东方二十五国国王,并及南、西、北方各二十五位国王,这一百位国王应最富有智慧、观察能力,心态恒时稳固,善于观察、取舍,远离迷乱、傲慢,均为正直之士。”

    众国王依智顶授意选择出一百位符合要求之君主,智顶带领他们如天鹅般飞至人间大雪山。众人住处皆由天人幻化而出,天王亦降临人间观望。于众人住处中间,众天人为智顶幻化出一七宝坐垫。智顶向四方顶礼后就安坐七宝垫上,其他国王顶礼后均坐于他法座前。三十三天天人皆大欢喜,他们欣喜想到:赡部洲之人已开始弘扬佛法,佛法暂时应不会趋于隐没。他们均向智顶抛撒曼达花,并齐来闻法。

    智顶告诉另外一位国王之信使说:“在我们大雪山山顶上住有一位仙人,名为善慧,你可前往他那里迎请,言众国王欲见他。”信使依神变一下飞临仙人前,顶礼后便将智顶口信传与他。仙人当其时恰好听到持地如来涅槃消息,他正哀哭不已,眼泪热气竟将雪山山顶融化。闻听信使所言后,仙人拭去眼泪说道:“朋友,有无人见到如来或聆听过如来法语?佛法隐没与否?你独自返回吧,我不欲同往。让我舍弃如来寂静法前去散乱之地,我不敢为之。”

    信使劝请道:“朋友,天人正为有无我存在而争论得不可开交,请务必前去调解。”

    仙人回答说:“若有我存在,即不应有老、病、死,因我独立永恒存在之时,何来生、老、病、死?既如此,我即便将无老、无病、无死赐予众生,想来他们也不会欢喜。由此可知,我决定不存在。”

    信使当下证得清净无垢法眼(证悟无我),然后又似天鹅游舞于虚空般从空中飞回众人住地。他向诸人宣示道:“诸位朋友,佛法确实真实存在,佛教定会兴盛壮大。若有精进求法之人,他必获取如来教法精华;而对不精进之人来说,他既听不到佛法也不会守持佛法,佛法对他而言可谓无有。不精进之人极易退转;在精进者看来,佛法必定存在。诸行皆无常,诸行无不苦,诸法本无我,涅槃即寂灭。”

    信使说法声音被风吹向四面八方,闻听此种声音之后,承认有我者均立证无我,承认无我之人更加增上所证境界。

    智顶国王则以其威力所感,令众人皆趋入正法。他因过去世时曾于一万如来前恭敬承侍,又令众生心生悲意,故而现今也能于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前宣流如是法音,使佛法光明遍地普照。

    佛经云:“是故诸大菩萨,无畏通达如来教法者应出狮吼声。”

    久远之前,于拘尸那城,极喜如来出世传法。当其时,此世界广大辽阔,众生幸福快乐,恰如极乐世界一般。极喜如来住世很多年后,于两棵大萨拉树下示现涅槃,其后佛法尚住世四十万年。当时有一守持清净戒律之比丘,名为德慧,拥有众多眷属,他每每都如狮吼般宣讲九部经典。

    那时他要求所有比丘均不得拥有仆人,亦不能饲养牦牛、羊等家畜。此时有很多破戒比丘都对他心生嗔恨,他们纷纷拿起兵器欲将其杀害。释迦牟尼佛彼时转生为一具德国王,听到消息后立即赶赴说法上师处,并与诸破戒比丘奋力决战。他最终保护说法上师顺利脱险,但自己却身受宝剑、利箭重伤,浑身体无完肤、遍体鳞伤。

    德慧比丘对国王说道:“随喜你保护佛法之功德,以此善根,你未来会成为无量法之法器。”国王闻言心生欢喜,不久即于欢喜心态中安然离世。他随即就转生于不动佛佛刹,并成为佛陀最好之侍者。与他共同作战、护卫他或随喜他护法之举的人们,也于菩提道中皆获不退转果位,并于死后全部转生不动佛刹土。德慧比丘亦于死后转生不动佛刹土,并成为佛陀首座声闻弟子。佛经中曾说过:“如果佛法即将隐没或毁灭,亦应如是奋力护持。”

    当时之说法上师德慧比丘即为后来之迦叶如来。

    又无量劫之前,如来正等觉无上圣者出世宣说《涅槃经》,释迦牟尼佛那时转生为佛陀声闻弟子。他不仅受持此经,还为他人广泛宣说。以此善根,他后来不再堕入恶趣,亦不诽谤佛法,也不转生为舍法、堕入恶趣、身相丑陋、疾病缠身之人。

    释迦牟尼佛如今亦远离一切疾病,无畏无惧、卓然立世。

    心善则一切皆善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星宿婆罗门子时,于四万两千年中行持梵净行。他有次来到富丽王宫后偶遇一商主之女,那女人一见星宿立即被其庄严相貌所吸引,于是马上在他脚下顶礼。星宿疑惑问她:“你欲何求?”女人大胆说道:“我只要你当我丈夫。”星宿坦诚回答说:“我不能随贪欲转,因而不能与你共同生活,我乃持梵净行者。”女人穷追不舍:“若你不与我共同生活,我马上就会死去。”

    婆罗门子此刻则想:我已在四万两千年间行持梵净行,若要与她生活实在不应理。于是他便扔下女人,自己径直走开,但走过七步后又心生悲意。婆罗门子想到:看来我应舍弃戒行,为此身堕地狱也应承受,唯望这可怜女人不要死去,亦不再感受痛苦。”

    其后十二年中,他一直与女人一起生活,最后又再次出家修持四梵住,并于死后转生梵天。以他当时发大悲心之故,婆罗门子迅速圆满了四万大劫资粮。其他众生必堕地狱之恶业,菩萨以善巧方便及悲心摄受,反以之而转生梵天。

    又燃灯佛之前,曾有五百商人赴大海取宝,得宝后众人即踏上归程。五百人中有一黑人,惯喜造作恶业,加之他本人又精通武功、喜行强盗行径,故而屡屡造恶不休。回程途中他又想:我应杀死所有商人,如此一来,全部财宝即可尽入囊中。

    释迦牟尼佛当时转生为五百人中一商主,名为大悲商主,他于梦中得到海神授记说:“你们同行者中有某位人士,长相如何如何,装束如何如何,此人妄图杀害所有商人后夺走宝物。这五百商人皆为无上菩提道中不退转菩萨,若一次杀光如此众多之菩萨,此人必得在地狱中呆够每位菩萨从因地至成佛间所用时日之总和,在此无法计数之漫长时日内,他时时刻刻均需感受燃烧剧痛。既如此,你何不依善巧方便法保护好五百商人,同时也挽救此人,使其勿堕地狱!你应三思而行之。”

    大悲商主听罢便一直辗转反侧、苦思冥想,他最后终于下定决心:看来除由我杀死此人外别无良策,因若将此事告知众商人,他们必定会心生嗔恨,会将他立即诛杀。如此一来,众商人则将堕入地狱中;若由我取其性命,我决定会因之而堕地狱中,并于十万劫中饱受燃烧之苦,但我愿替众为之;若听任此人杀死五百人,这人就会造下天大恶业,如此行事何能应理?干脆我来替众行道,杀死此人,以挽救五百众人与他自己!

    大悲商主主意已决,他马上抢过黑人所持短矛,一下就将之刺入黑人躯体,使其立刻毙命。

    当时之五百商人即为贤劫中五百菩萨,因大悲商主是以大悲心及方便法行事,他凭此迅速圆满了十万劫所需资粮,而黑人死后也转生善趣。但等释迦牟尼成佛后,尽管佛陀已获金刚般坚固身躯,不过为以善巧方便法度化众生,他依然示现脚被檀木刺刺入之情景。

    当时有最后有者二十人,另有二十人乃他们怨敌。这些怨敌伪装成最后有者之好友,欲扑向最后有者所居之处将其全部杀害。正当他们如是盘算时,佛陀凭其智慧早已对其想法了知无遗。为调教众生,他对目犍连说道:“此地有檀木刺,定会刺入我右脚掌。”结果刚刚说完,一根一拃长之檀木刺就现在佛前,此檀木刺可谓尖锐无比。目犍连主动请求欲将之抛向另一世界,佛陀却告诉他:“以你神通,根本奈何不了它。”目犍连即施以最大力量试图移走檀木刺,怎奈三千大千世界之大地尽皆震动,但檀木刺却纹丝不动。

    释迦牟尼佛随即以神变来至四大天王之天界,那根檀木刺也跟随世尊升至四大天王处。佛又相继来到三十三天、离诤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乃至梵天,刺亦紧紧相随、不离寸步。当佛陀从梵天返回后,刺也跟着回来。佛陀安坐坐垫上时,刺就现在佛面前。此时佛以右手从容将右脚摆在那根扎于地上之锋利檀木刺上,整个三千世界顿时震动起来。

    阿难不解问道:“以何前世业力成熟如今果报?”佛陀方便开示说:“我过去世时曾于海上用短矛刺死一黑人,此乃当时所造业之余业报应,杀人之果报现今已全部成熟。”

    正磨刀霍霍,欲杀二十位最后有者之二十人,听闻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亦需感受业果报应之消息后,各个感慨万千。他们议论纷纷道:“佛陀尚且如此,我们更不待言。我等亦欲杀害众生,现在应速至佛前忏悔罪过。”待他们来到佛前时,释迦牟尼佛将不应造作恶业以及灭尽恶业之法门对其宣讲,在场众人人人现前证悟智慧,包括同时闻法之四万人也当下证悟万法本性。

    同样,佛陀原本无病无恙,但显现上仍服食医师耆婆所配药物;佛陀前往城中化缘,未有所得后只得返回洗钵;有人还曾以婆罗门女扎玛姿玛毁谤佛陀;一普行外道女人被众人毒打,并扔在祇园精舍一坑中,佛陀虽然知道此事,但却未理睬那女人;佛陀曾在三月时日中仅能以腐烂马具为食;佛陀背部亦曾示现过疼痛症候;释迦族被毁灭当日,佛陀也曾示现头痛;曾有一婆罗门名为多多匝,他竟列举出所谓一百条过失用以谴责佛陀,而佛陀则一一接受;提婆达多生生世世都对佛陀紧逼不舍,为杀害佛陀,他想出种种毒辣计策:放出狂象欲踩踏佛陀,唤刽子手以炮弹轰击佛陀……

    如是种种公案,仅从外表观之,似乎为佛陀所承受之十种果报;若就实质而论,佛陀丝毫也无有任何所谓业果报应。只为度化众生,他才以各种善巧方便法随缘示现自身亦需承担不同业果之道理,此等举止对调化闻法众生实有大利益,这些事迹、道理在《大密方便经》中有广述。

    又久远之前,于迦叶佛教法下,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光鬘婆罗门子。当时有五位如大萨拉树般之婆罗门子,虽入大乘佛法,但因后来依止恶友之故而日渐忘失菩提心。他们开始行持外道禁戒,于佛不再生信。光鬘婆罗门子有一好友乃陶师之子,名为曼西,他对佛一直抱有极大信心。为善巧方便度化此等退失信心之婆罗门子,当他看见光鬘与那五人呆在一起时,就开始高声赞叹迦叶如来之功德,并对光鬘说:“光鬘婆罗门子,请随我一同拜见迦叶如来。”

    光鬘此时心下暗忖:如我直接赞叹如来功德、不礼赞外道功德,这些人定会心生怀疑,他们断不会与我同去拜见如来。我应依方便法,及与智慧空性(诸佛菩萨本性中无所见)相应之见解随宜教化。于是他便善巧说道:“拜见那光头沙门对我们有何作用、利益?菩提妙难思,光头沙门怎会有菩提?”

    光鬘有次又与这五位婆罗门子坐于河岸休息,为调伏这些人,承佛威神加持,陶师之子曼西再次来到河边说:“如来出世极为难得,我们理应前去拜访。”结果光鬘婆罗门子又如上大放厥词,显现上似乎极不情愿前往。曼西干脆扯住光鬘发髻,连拉带拽硬是将他拖到佛前。这些婆罗门子当时心想:陶师之子拼命拉扯光鬘,无论如何都要将他带到佛前,不知这佛陀到底有何法术、本领?五人便满怀好奇地跟在二人后面也来到迦叶如来面前。

    一见到迦叶佛,因前世善业成熟,他们立即对佛生起信心,五人反倒心怀不满地责怪光鬘:“佛陀竟有如是功德,你为何不早早向我等诉说?”五婆罗门子目睹如来威严、辩才,聆听佛陀梵音后,均以清净意乐而发无上菩提心。迦叶佛清楚了知他们清净发心,就为其宣说了大乘不退转轮陀罗尼金刚句诸法无生法门,令五婆罗门子当下获取无生法忍。

    迦叶如来此刻告诉五位善男子道:“若光鬘童子最初即在你等面前赞叹佛陀、不礼赞外道,你等又怎会想到拜见如来?对如来生信更从何谈起!”

    如此不退转之大菩萨,对诸佛菩萨无有任何怀疑,只不过为度化其他众生,方便善巧示现而已。有些经论中说道:以其说过“光头沙门怎会有菩提”之语,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还需在尼连禅河边苦行六年,此乃业力成熟之必然报应。此种说法实为不了义之善巧方便说法,因无明愚痴众生若以粗言恶语暗中诋毁有清净戒律之人,此等愚众必将长期陷于邪道恶趣中。为显示此种因果不虚之理,方才有上述言说,大菩萨实际上不会受一丝一毫业障之困缚。

    此外,有些人对具功德之人言说粗言恶语后心生后悔,失望之极时便觉自己已不再拥有任何希望。为遣除此种灰心丧气之情绪,才有如上方便说法。若最后有者菩萨在迦叶佛前说粗语都有成就可能与机会,我等被愚痴所覆之众生当然更有忏悔业障之机会。此种教言正包含令众生未来忏悔、再勿造作恶业、发菩提心之密意。

    光鬘婆罗门子如是度化五婆罗门子,自己则在迦叶如来教法下出家,并受持如来教法,成为智慧无上童子。迦叶如来授记说:“我涅槃后,智慧无上童子会于娑婆世界成佛,号释迦牟尼佛。”

    以上述公案为主之众多公案皆表明:佛陀于生生世世之漫长时日中,已了达尽所有、如所有一切学处,其无垢智慧于每一世都愈发增上,并究竟清净了诸烦恼障、所知障及粗细习气,且以大智慧而现量见到万法本性,实已获一切智智。佛如是照见十方三世所摄二谛之真相,恰如视掌中庵摩罗迦果一样一目了然。世尊具足十力、十种自在,于人天诸世界中宣说佛法如出无与伦比之狮吼声,成为所有众生之导师;又摧毁魔众,从而成为众生怙主;其智慧身常有周遍,具备一切圆满功德。

    《如来广智经》中云:“如来智慧深广无边,稀有罕闻。”又云:“目犍连,设若十方不可言说微尘数刹土世界中,所有众生均已成佛,一一佛陀各有不可言说微尘数头颅,一一头颅各有不可数之口,一一口中各有如是不可数之舌,如是难以思量、不可言说之广长舌亦无法说尽如来智慧。何以故?目犍连,如来智慧无量无边、不可胜数、不可思议、无法度量、无从揣摩;如来具足不可思议、无法言说之智慧。”

    以上圆满宣说了释迦牟尼佛广行智慧之种种公案。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