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书函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出现于世。当时并有一居士死而复苏。谓家人曰。冥间最珍贵者。唯血书金刚经。朱书次之。墨书者又次之。故前书所言。非无据也。时有江味农蒋维乔等诸大居士。同在讲经会中。可作证明。请函询之。无不可也。居士潜心佛学。尤能热心指导。并悉去岁赴瓯经过。殊深嘉佩。老朽当致显培。力为整理。巩固佛教团体。发挥我佛救世真忱。以期仰副大居士拥护佛法深心。斯为幸甚。专此奉复。敬颂精进。

    谛闲手泐(二月十五日)

    覆徐晓?居士函

    晓?老公台道鉴。老朽应苏城佛学家居士之命。于正月二十五日动身。二月初一日开讲净宗。忽忽匝月矣。昨晚由观宗转大教。展读之下。欣悉夏聚首毗耶。饱餐香积。至今犹觉津津在唇吻间也。三复箴言。言言见谛。语语真诚。我赡部洲人之通病。人人如是。匪唯足下为然也。我佛有言。知得地狱苦。肯发菩提心。否则一息不来。前路茫茫。不胜疑惧。此个人身。最为难得。最易打失。佛言。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足下已臻古稀。是宜早寻归路。以期安身立命处也。夫茹斋奉佛。是出尘之初步。诵经念佛。是入道之资粮。既曾奋足直前。即有到之一日。遵照安士书载修持。未尝不是。惟是高年老士。晚景无多。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如或立志不坚。愿行不精。恐难济事。以鄙见将金刚经准提大悲等咒。一概放下。早起后。盥漱讫。遂诵弥陀经一卷。往生咒三遍。接念阿弥陀佛万德宏名。跟上手持念珠。?定数目。每日至少须一万声。多则弥善。所谓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又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白香山云。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则庶几矣。四字六字。原无分别。以四字易纯。六字难熟。任意做去可也。咒是密语。不必拟议思量。只要诚意精持。自有感格。毋须依龙舒读法也。道在心。而不在。法由我而不由人。一切生灵。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何忍食他生命。滋我残躯。足下自应以善巧方便。晓喻家人。同修净业。所谓以斯道觉民。自他兼利。彼我同登净域。而功德岂浅鲜哉。又复应知。求生净土一宗。注重于愿。有愿信在其中。行即随来。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吾人千念万念。无非熟于临终之一念。若人信真愿切。至临终一念相应。即往生矣。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则无量劫来生死根株。便永断矣。肃此并祝

    阖第均安。

    谛闲谨复(二月廿九日)

    复傅圣圆居士函

    圣圆老居士有道。展读大函。辱承过誉。殊切惭惶。并蒙盛施佳珍。尤觉抱歉靡既。藉悉动止安详。聊慰老怀耳。谨复者。吾人多生积劫。埋于五欲淤泥。昔虽少种善根。都为七情所炽。当此恶浊世界。几多豪杰伟士。靡不为其陷溺焚烧。欲其一念回光。了不可得。况望其生远离心。求出苦道。专念栖神于净土者。如钻冰觅火。又焉可得哉。居士留心斯道。可谓莲出淤泥。而根从火发者也。何喜如之。须知吾人。欲出生死者。先须了知生死之根。根也者。妄想是也。妄想不空。生死难出。欲求生净土者。亦必先知净土之本。本也者。真念是也。真念不起。净土难生。空妄想。起真念。只在吾人一念转变之力耳。唯冀猛息妄缘。时提正念。以信愿力。执持佛名。尽此形躯。求生乐国。佛不负人。人不自负。出生死者。可庶几矣。有志于道者。幸勿忽诸。老笔如藤。即希鉴谅。肃伸谢悃。并祝春祺。

    老朽谛闲谨覆(二十一日)

    覆香港显寄函

    显寄哲人智照。宝师旋甬。带到仪敬十番。并述吾徒道风日炽。遐迩归诚。何幸如之。喜出意外。嗟乎。尔我同庚。人年七十古称为稀。况越从欲之年。已三载矣。日暮途长。前路茫茫。殊为危惧。生死路险。涅槃山高。幸勿置之度外。虽度生曰图酬佛德。而度自亦岂分外乎哉。来函云。一心念佛。尔果肯一心念佛。吾复何言。去秋吾寄上良药一剂。服之曾觉其效乎。唯冀灿烂心华。同登觉岸。肃此复嘱。并候新春。

    老朽谨白(二月十一日)

    复李慧澄居士函

    慧澄大居士智鉴。昨为老泰山冥寿。僧众拥挤异常。可谓广结良缘。坭多佛大。所费若干。另纸附呈。不敷之数。老朽垫出。觉园讲经事。全属子虚。苏州西园。今已的确。去春灵鹫讲经时一经启请未允。秋间玉佛寺讲经时再经启请又未允。今月十九号到甬求请。本寺住持与纲职同意允许。于是只得随顺舆情。已订于旧历二月十九日开讲楞严指味疏。时限大约一月耳。至于欲我略解参同契。举凡宗下诸祖语录。概是无义味语。本不可解。解则开人义路瞎人眼睛。令人不得情枯。不但无益。而且情窦既开。真疑不起。反损于人也。试看雪窦禅师之注解。概可知矣。而今不惜眉毛拖地略取义而释之。全非是真面目也。但博一笑耳。附上助刊收条一纸。摘帐一纸。普佛斋疏一道。请鉴核是荷。肃复并祝

    净安

    复江苏佛教会函一

    径覆者。接奉贵会公函第七八号。内开。一致推举为苏州北寺住持等语。准此。闲届垂暮。筋衰力弛。敷教尚虞不继。住持讵曰堪能。且际斯潮流。丁兹世道。观彼北寺。夫岂一年一月所可收效于振起宗风。贵会欲以一尺寸命光老朽。肩之重任。毋乃不伦。窃为贵会真实为佛法前途计。为护持北寺计。还希遴择英彦贤能之大德。老朽诚非其任。复非其人也。专此谨辞。诸希公鉴。此致江苏省佛教会。谛闲上。

    复函二

    敬复者。顷接贵会公函第二号。略开。苏州北寺住持一席。再次函邀老朽。勉力担任。为尊重公意计。似难峻拒。窃思老朽精力两衰。阖户自修。藉资净养。犹难支撑。如此艰巨重任。断非石火电光人所能勉允。还请贵会。另选能者。以免遗误。准前函由。理应具复。敬希鉴原。无任盼祷。此致江苏省佛教会。谛闲复。

    复函三

    七十三年闹未休。而今纔得锁狂猴。莫将千尺凌云塔。再四挪来换我头。

    覆杜圣宏陈圣岳二居士函

    圣(宏岳)大居士均鉴。夏历六月初四日。接奉手教。展读之有二。一由五月初九。一书廿七。文异意同。具见为法忱殷。利生志切。何善如之。欢忭无量。且夫净土法门。乃吾佛世尊澈底悲心。无问自说。入此门者。无不离苦得乐。断惑证真。诚三根普被。一生了办之阿伽陀也。须知人身不易得。光阴最难留。古德云。世之最宝贵者精神。最难得者光阴。若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则九界生因。精神宁不宝贵乎。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光阴宁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宝贵。宜念念称念弥陀。知光阴之爱惜。当刻刻精修净业。若不念弥陀。而念三乘圣人之名者。亦是浪用精神。况谈世间无益语乎。不修净业。而修人天之善者。亦是虚弃光阴。况作世间尘劳之罪乎。然则净土法门。有观想。观像。持名。实相四种之不同。唯持名一法。最为简便。最为直捷。至极容易。至极稳当。下手易。成功速。上焉者七日圆成。下焉者一生了办。即仲尼所谓。夫妇之愚。可以与知。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知。亦有所不能行。吾佛示持名一法。亦若斯而已矣。又复应知。求生净土。贵在信得真。愿得切。如有真信切愿。设或散心念佛。临终亦得往生。若信不真。愿不切。纵将佛号念到一心不乱。亦不得生。故灵?旭祖有言。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修净业人。不可不知。肃复。并祝二利双宏。身心并益。

    老人谛闲手白(六月初八日书)

    覆温光熹居士函

    光熹居士有道。奉诵华函。具见智种灵苗。勃勃内熏而不容已。何善如之。欣慰无量。且夫了生脱死。原是己躬下一件极大的事业。本不容缓。古德云。除却生死大事外。其余都是可商量。君肯终日惺惺冀了生死。诚火中之莲花也。然则修行无别秘诀。只要生死之心常挂眉睫。以了生死之心而念弥陀。何愁生死不了。但患往生之净愿不切耳。果能净愿恳切。即散心持名。未见相好。临终亦决能往生。无须疑贰。按法相宗。有表有遮。必须祛我执。获人空。以出分段生死。乃全仗自己。竖出生死之谓也。如我执习气一分未除。即分段生死一分未出。固非易易。今依净土法门。外仗弥陀愿力接引。内仗宿根熏发之力。加之现行信愿持名之力。会三力于一时。收成功于一念。横截五道。带业往生。是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焉得与法相宗同日而语哉。只要信得真。愿得切。临命终时。一念相应。尚得往生。矧终身奉持乎。若谓杂念昏沈。随强偏坠。不知昏与散。修行之通病。所以永嘉大师。用惺惺寂寂。寂寂惺惺。昏沉重者。宜以惺惺而对治之。散乱多者。当用寂寂以收摄之。今之念佛昏沉重者。宜经行旋绕。高声念佛。若散乱多者。当结跏趺坐。低声念佛。念兹在兹。朝斯夕斯。亦即永嘉惺寂对治意也。至于感应道交。有显感而冥应者。有显感而显应者。有冥感而显应者。有冥感而冥应者。不必定求梦中吉兆。与夫相好。只消直下念去。如磁吸铁。自然水清月现。感应道交也。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固由心造。业可从心转。经云。至诚念佛。念念能灭亿劫生死重罪。奚患业之不消。但患念之不一耳。吾今赠尔日课仪规。照常做去。如能拨去妄缘。每日做到六次。则临命终时。可以稳取莲台。操之左券。每次祗须弥陀经一卷。往生咒三遍。佛号三千。与夫回向发愿礼拜三归。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吃紧持名。再修一行三昧。实心实行。做到临命终时。求其感应不道交。亦不可得也。兹赠尔法名志西。唯冀笃志为这一件大事因缘。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面奉弥陀。亲承记?。然后分身尘剎。普度有缘。此身须向今生度。莫向他生度此身。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肃此布复。幸勿忽诸。并祝常乐百益。

    四明老观宗谛闲谨复

    复海门黄周等居士函

    黄周蔡范诸君子均鉴。道无方。不可以立相。心无像。不可以立形。形与相。皆众生之识情计度。妄想分别而幻起也。须知道也者。在有而非有。处无而非无。心也者。非生非灭。不断不常。居尘不染。涉俗不乖。君等宿种发芽。慕道忱切。不患迷久。只怕觉迟。五部六册。皆采摭于佛经。言虽不非。意实错误。以致引盲入坑。自不知误。甚至不信三宝。是一非余。深堪悲悯。不遇良师。难逢明导。如蔡君者。实诸子之良导也。宿缘所追。岂偶然哉。诸君既信三宝。当生真信。既于净土法门肯修。宜发切愿。以真信切愿而修净土。则一生可了办矣。不闻古德言乎。我教宏开八万门。此中念佛最为尊。消除妄念从正念。收摄诸根成一根。故知此念佛一行。实三根普被。上下兼收。上上根不能越其?。下下根亦能臻其?。至圆至顿。最简最易之法门也。际此末法之时。人根迟钝。离此念佛一门外。无别出生死路。光阴若驶。生死如沤。一息不来。便是下世。再出头来。不知驴胎马腹。人道不修。余道宁不更难得修乎。人身难得而易失。光阴易往而难追。一寸时光。即是一寸命光。不思则已。思之痛心。有志于道者。幸勿忽诸。并嘱念佛一心。净念相继。

    老观宗闲复(六月三十日佛历)

    复广州傅星居士函

    圣圆大居士智鉴。山野去秋沪上觉园弘法告竣后。乃为敝祖庭重兴事宜。奔驰苏沪。集资建筑。延搁至冬月底。始得旋归。腊之廿五日。接奉大札。展读之下。获尊夫人临终瑞相。堪证念佛法力。不可思议。弥陀愿力。不可思议。自性本有功德力。尤为不可思议也。会三力于一时。收成功于一念。往生净土无疑。欢喜之心。非可言喻。遂呵冻拈毫。述偈赞曰。时临末运。五浊交煎。孰为生死。如救头燃。懿哉德贞。颖悟生成。隐明世态。泡影非真。具见夙世。深种善根。故今获遘。殊胜法门。缘成示寂。正念具存。气绝时久。头顶犹温。精修一日胜过千生。三力合一。感应道成。往生极乐无疑。何须持心两顾。十万亿剎程途。不离廊庑跬步。各人生死各人忙。自性众生须自度。尊夫人顿证阿跋致。可谓女中丈夫。火里莲华。尔等诸眷人们。应当生大欢喜。勇猛精纯。一心念佛。幸勿生别离想。是老僧之所厚望也。肃此布臆。并祝春祺百益。

    老头陀谛闲谨肃(十二月廿八日)

    复齐用修书

    用修大居士慧鉴。昨接手教并各件均悉。事理并进。福慧两培。世出世间。圆成一贯。何善如之。老朽自客岁沪上玉佛寺。独任宣讲首楞严经一百二十座。一肩到底。毕讲后通身发热者四天。从此体颓神疲。返甬调养。至今尚未恢复。良由用力过度。摄养维艰。此后作自了汉。终日危坐。唯佛是念。唯净土是归。自愧不文。无以应命。勉述一篇。即希教正。并祝安乐百益。

    谛闲谨复(壬申四月十六日)

    复碧荃居士函

    碧荃居士有道。读大函敬悉为法忱殷。倾倒靡既。吾侪心性。本是横竖周。是故识心性。虽远十万亿剎。可以觌面雄谈也。尔心我心。互周互。说我在尔心中可也。说尔在我心中亦可也。据此暹逻是我心中之暹逻。中华是尔心中之中华。无不可也。同在心中。心无彼此。远无远相。近无近相。既然如是。我可以用手谈。尔可以用眼听。何近何远。无障无碍。故知识心为佛学研究之第一下手工夫。心者何。即能念佛者之主人翁是也。弥陀之所证者。证此心也。吾人之所具者。具此心也。吾人用此本具之心为能感。弥陀用此本证之心为能应。唯其感应之道不忒。所以授受之义方成。弥陀垂手接引。授也。吾人愿生极乐。受也。其实娑婆秽土。乃弥陀心内之秽土也。吾侪众生。亦弥陀心内之众生也。极乐净邦。乃吾人心中之净邦也。弥陀慈父。亦吾人心中之慈父也。以弥陀心内之吾人。感吾人心中之弥陀。以吾人心中之弥陀。应弥陀心内之吾人。是之为感应之道所以不忒。授受之义所以方成也。请主席将此一席玄?道理。对众宣扬。俾贵社同仁。同识此心。同念弥陀。同愿往生。同证自心之极乐。同见自性之弥陀。同回心内之娑婆。同度心内之众生。果能发如是愿。修如是行。到得临命终时。往生极乐。必不在于中下二品之莲华也。还祈志之毋忽。并祝净念相继。入三摩地。

    闲老人手谈(阴历二月廿七日晚)

    复终南山茅蓬鹤年居士书

    鹤年居士慧鉴。数月不见。心茅丛生。忽奉手教。读之。知君初夏入清凉境。今抵终南。言及此回入山。拙守枯崖。而反不如前云。居士厌嚣求静。冷坐孤?。果能时时反观其心。刻刻无有住着。念念融通。纔得相应。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动静无不了然。语默自得无碍。起信论云。若心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即复此心。如其广求知解见闻。塞自悟门。不但不得真实受用。亦不能直下透脱。此行问水寻山。岭头高卧。谅必有好消息。亦不辜负一番辛苦。那时请来吃老朽一棒。秋间华严大教期开。亦赖我居士伸一只手。扶起剎杆。请即出山。图报佛恩。此莫大之功德。老人大有望于居士也。古云。大隐居市。小隐居山。二利之功。一收两得。何勿思之甚也。顺请道安。老朽闲复

    答莲航居士书

    莲航居士慧鉴。佛法如蜜。中边皆甜。法无浅深。深浅由人。故曰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法华经云。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古德云。?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佛顶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居士度生心切。宏法情殷。似宿缘所追。殊为忻忭。山野自揖别后以繁冗纷扰。竟忘所嘱。略疏付刊。至今本社中不遑提及。想时节因缘。尚未熟耳。华智上山。匝月有奇。倘有邮寄。写明天台万年寺交可也。此复并候安乐百益。

    谛闲复(乙丑七月十七日)

    复圣受居士函

    圣受大居士智照。老朽于中元前。患泄三日。竟至九死一生。仅留残喘。一志西归。至九月间。接奉手书。以禁语养。诸多谢绝。来函均置而未复也。昨奉到讣音。敬悉母夫人生西之瑞。不禁欣跃。遂握管而述赞曰。时临末运。五浊交煎。当勤精进。如救头燃。笃哉崔母。妇职具存。相夫教子。赋性谦温。垂言子媳。宽厚待人。早知世态。虚幻非真。年逾古稀。万缘放下。秉戒修身。唯佛是赖。叮咛长幼。都愿出尘。临行作别。但闻佛声。垂危如坦。正念分明。戒香芬馥。法驾遥临。只手礼佛。随佛西行。暖触未散。渐渐上升。向上一窍。分明无须。回眸反顾。十万亿剎程途。匪离堂檐跬步。生死各自忙。自性众生非他度。谨呈崔母孙太夫人寂照。

    观宗老头陀谛闲敬题

    复奉尘居士书

    奉尘居士慧鉴 章居士来。接奉手示。并垂问二则。敬悉壹是。净土一宗。贵在信之真。愿之切。而行之猛耳。三资具足。不患不生。于三资中。唯愿资尤为切要。以愿为能感之正因故耳。我佛澈底悲心。横开直往使人带业往生。所以得生与否。试看净愿之有无耳。故?祖云。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一心不乱。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人。不可不知。答语二则。另详于后。并候净安。

    闲手复(六月初四日)

    身子证六住。尚未证入究竟圣位。所以犹能退至恶道。以别教至七住。始得阶于位不退也。以是大乘学人。见与思同断。思惑未尽。而见惑亦未尽也。因有见惑。所以犹生恶道。决无疑议。身子堕蛇因缘。是其宿世事。非现生有此缘也。出大智度论。

    ?祖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真实语也。以弥陀宏愿。摄受众生。故众生有愿。始得往生。生之愿为感。佛之愿为应。如磁吸铁。感应之道方交。以愿为正行。以行为助行。此往生之正旨也。夫世间恶人。有恶因而趣苦果。法尔如是。何关于愿。并非以行急于愿。乃业力之使然也。岂可以世之恶因苦果。而与西方不思议之妙因果同年而比较哉。幸勿

    误会。此嘱。

    覆湖南常德马大纶居士书(一)

    大纶居士慧鉴。昨从东瓯罢讲回来。敝知事送来手书。展读之下。欣悉足下救世忱殷。钦佩奚似。须知世界波流。繇于众生同分业感少数人无能挽得。譬如大厦倾颓。非一木所能支也。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在数总难逃也。稍具救世心肠。急须认真忏悔。真信切愿。念佛往生。此外无堪设想也。即以净土法门为自度。仍即以是道为度人。上仗弥陀宏愿摄受。下赖自心。发愿恳切。加以自己夙世本具性德之力。会三力于一时。收成功于一念。到得临终之际。必蒙感应道交。一得往生。便登不退。然后还入。始有救世之本领也。不审高明者以为然否耶。兹寄上劝修净业文。并日课仪规各十份。至请如法修持。兼度有缘。是为至盼。肃复并候安乐。

    谛闲谨上。

    覆湖南常德马大纶居士书(二)

    大纶居士慧鉴。读手教。足见善根深种。般若缘亲。何善如之。理合遥为赞叹也。夫入道要门。先须不立门庭知见。理长则就博问先知。是为至嘱。佛说三藏十二部。曰经。曰律。曰论。对于经藏。须先阅三经解。(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次阅楞严。法华经。后读净土三经。于律藏。唯梵网经可读。余则不宜。对于论藏。当阅大乘起信论。成唯识论。净土十疑论。并阅净土十要。龙舒净土文。以上数种足矣。届此五浊恶世。众生业强。须知净土一法。诚出苦之要门也。兹奉上皇忏随闻录一部。请玩索之。谛闲覆。

    覆湖南常德马大纶居士书(三)(民国丙寅年二月初一日)

    舜卿居士慧鉴。释尊示灭。至今二千八百七十八年矣。正法像法。皆已过去。仅存末法。有教无人。我佛门徒。往往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名利。甚至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觉泪下。山野自受戒以来。匆匆四十六年。自揣一知半解。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虚消信施。唐丧光阴。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辱承过誉。宁不令人惭愧无地也耶。佛法贵在真实履践。方有实益。三藏十二部。其所诠者。唯戒、定、慧、三学耳。所谓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即今去圣时遥。众生业重。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于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于彼国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则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先贤。人人趋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净土一门也。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窃思足下宿植根深。菩提心奋。宜先读起信论正文。次阅疏解。梁译论文。宜阅憨山直解。唐译有灵?裂网疏。于经宜先读圆觉。以圆觉经文。较楞严尤为直捷痛快也。上海商务印书馆有圆觉讲义。并亲闻记。两种。每种各二册。于戊午夏山野北京讲经会同时发现也。亦宜先熟经文。于不明白处。再阅疏解。庶免依他作解。塞自悟门之弊也。关帝问法一段因缘。从此经会发生。足证世法唯拘现在。佛法通于三世。世法但益人伦。佛法利及九界也。佛法平等。原无高下。唯是解有偏圆。行有显密。近来各省启建金光明法会。是一时之潮流。以众生厌苦心生。为祈世界和平起见。殊不知灾从业生。业由心造。普贤观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欲除业。先须灭心。不究自心。希求符咒。亦弃本逐末之见。岐途与否。非我所知。总之行门无论显密。务必以戒为基。彼黄教僧徒。但持秘咒。不贵戒杀。似非我佛本旨。想律仪全荒。定道二共之戒。不待言矣。夫秉教修持。必须戒根清净。楞严清净明诲。言之详矣。佛言不信。孰言可信。未审高明以为善否。肃此奉覆。并候春祺百益。

    谛闲谨肃。

    覆镇海方祖年居士书(一)

    圣胤居士慧鉴。娑婆苦大都之世界。阎浮苦中都之大洲。中华苦小都之大国也。风鹤频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日前孙齐合作。沪渎又在惊风骇浪之中。且喜我大居士福星朗耀。早已离申。忻慰无量。接奉手书。领悉一是。足见居士护法热忱。苦心孤诣。获福之巨。无可限量。惟冀唯佛是念。唯净土是归。若不跳出苦国苦洲苦世界外。不到极乐故乡。受苦何央。尚期恳切发愿。至诚回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想智者以为然也。肃复。敬候 合第均庆。

    谛闲敬复

    覆镇海方祖年居士书(二)

    圣胤居士慧鉴。接奉手书。哀悉令媛出樊笼而竟游冥界。亲历其间苦境。然后始肯舍迷途而登觉岸。如善财见胜热婆罗门。亲证法界已。而后可登毗卢宝阁也。老朽曾允绍兴戒珠寺佛学研究联合会。订于本月廿七日上午。为诸会员授受皈戒。并许准预日动身赴绍。该会派船在娥埠待候。不审 尊事能否可升上一天。如能升上。可遂双方所愿。未卜 尊意以为然否耶。佛法为普度慈航。贵伉俪已同入于弥陀愿海。幸勿作生灭领会。切嘱切嘱。

    覆绍兴单寄?居士书(一)

    显道居士慧鉴。四月间匆匆作别。弹指而夏而秋而冬。又而腊灭春生。无怪乎古人有隙驹之叹也。遥想法身无恙。慧日常悬。接奉手书。承惠厚礼二包。感愧奚似。大着足证佛学功纯。欣慰无量。惟是此篇论说。一往读之。文法循序。井井有条。无从蛇足。然而再往详阅。不无斟酌之点。乃切实之论。非有意吹求也。未敢自以为是。谨赠之以作研究之资耳。敬伸谢悃。并候年祺百益。

    谛闲谨复

    再启者。研究佛学之程序。在年纪上之比较。大有不同之处。且如英年习学。自应从理路上注意。先期悟明真理。后可博览?经。以期上报四思。下度三有。如居士老年学佛。先须识得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今世幸得人身。又逢佛法。依法修持。专修净业。决定能出苦途。能生乐土。真信切愿。决志往生。只贵老实念佛。不贵理解浅深。以理解惟增长习气。不能忏摩宿业故也。普贤观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此是理上忏悔。不增文字之习气也。如或未能坐念实相。反不若老实念佛。无量寿经云。至心念一声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足证念佛忏罪。其功伟矣。况老景临身。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也。是日已过。命亦随之而减。此生不度。更待何生耶。生死事大。其余都可商量。志之毋忽。 闲又及。

    覆上海余稚鸿居士书

    圣勋居士慧鉴。接奉手教。并宋高僧传。敬悉一是。夫传与序。并非背驰。不过各有详略耳。无甚妨碍。且僧传与缘序。俱出宋人之手。只此三卷流通之本。满寰球。从无有人议及序者。宋传亦流行久矣。并未于理不顺。似与忏法无妨。读者宜以序传合参。取其详以补其略。而略者可悉其详矣。各取其长。以补我短。有何异义之可言。肃复。并候安乐百益。

    谛闲覆。

    覆盐城陶德曾居士书

    德曾居士慧鉴。前者接奉手书。以讲务繁究。不遑奉答。兹以经事告圆。不敢不以直言奉告。足下为令堂夫人增延福寿。以刻经法施。于诸施中最为第一。何善如之。窃惟以石本校?。似欠妥当。夫石刻之经。错讹甚多。如以?作姤。以今作令。以妄作忘。以二十作廿。以三十作卅等。不胜枚举。此种刻法。足证必非以慎心人所刻。万不可用为标准。足下博达古今。奚必以在汉所刻之经。奉为玉律金科。以瞎天下后世之初机学者也耶。闲愧钝根。未敢博览?书。惟依先太祖智者大师。递代相承之法华一经。奉为祖训。忆自先太祖智者。初礼南岳思大师。思祖令入普贤观道场。读诵妙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寂尔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出定后。求证思祖。祖曰。此是法华三昧。非子莫证。非我莫识。历世相承四十余世矣。闲是第四十四世之嫡孙也。余经不敢自夸。唯法华一经。确有心得。普陀印老。深入经藏。于校经一事。颇肯细意。不厌烦劳。闻将足下依石本校正之样本。一一更正。足下幸勿坚执石本为是。余者俱非也。闲自披缁以来。宏法三十余年。演讲法华。不啻十余矣。从未敢多言。自造口业。痛惜足下固执之深。遗害后昆。不忍促令堂之寿。以折足下之福。为此不避得罪。贡献直言。不审足下以为然乎。肃复。并候为法珍重。 谛闲谨复。

    覆无锡华秉衡居士函(一)

    华子显权大德慧鉴。来书所云云。若他人读之。定见道尔喜。老僧读之。不免为尔忧。所言喜者。喜见道之有本。本于指月录中也。忧者忧净宗之有妨。妨于往生知见也。须知宗有宗眼。教有教眼。纵使于宗中开得只眼。仍必以教眼而证之。所以达磨西来。必佩楞伽四卷。而后授法神光。并将楞伽共衣?而付之。此中大有深意在焉。复次教有顿渐秘密不定之化仪四教。又有藏通别圆之化法四教。禅宗指月录。于化仪属顿教相。不是顿教部。于化法属通教所收。其所有言句。不过假言以显理。实则离言之教也。所有净土经书。详谈信愿行往生之实事。于化仪亦属顿教相。亦非顿教部。于化法属圆教所收。其所有言句。可谓棒打石人头。论实事。全事即理也。进一步言之。依理立行。须知有四门入道。所谓有门。空门。非有非空门。亦有亦空门。禅宗向空门而入。净宗向有门而入。能入未尝同。所至未尝异。吾所谓忧者。恐子意见稍乘。二门俱破也。急须就路还家。切勿错入岐途也。勉之哉。勉之哉。并候

    佛安。 老朽闲答

    覆无锡华秉衡居士书(二)

    显权居士法鉴。读 来函。喜甚。格言云。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以其不读经书。不知礼义故也。世之先贤。尚言如斯。况出世行者乎。函中一篇宏词。句句从真实心中流出。非虚语也。唯阅经贵在至诚。先须拈香作礼。对经如佛。以经是诸佛之母。亦即诸佛法身。端身趺坐。习静片时。然后展卷。句句消归自己。不可徒以数墨寻行也。肃复并候

    法喜。 老头陀闲复。

    复苏州诸居士函

    灵鹫护法诸大居士均鉴。可长老至。袖出 教言。敬悉心地脱洒。此非真实卓见。不易出此手眼也。言言有本。句句知宗。以寸管之光。灿弥天之烂。可谓毫端现剎。尘里转经。读斯函。足以证之矣。宛尔维摩再世。天女散华。不二法门于重启。自非文殊大智。谁敢直入毗耶。即有富那宏辩。犹不免却步坚辞也。圆觉经讲义。临时偶尔落笔。随编随讲。挂一漏十。遗笑大方。显感利冥录。不过一时?语。尤不足为通人道也。切惟 大居士救世心殷。利生念切。老比丘何敢?惜本分楗椎。无如都中临行时。受叶君誉虎。蒯君若木等。谆谆以造就宏法人材之嘱。以五年圆满。山野愧乏匠能。不得不竭诚以董其事。常思晚景无多。恐不能以副都人之望也。想 大圆镜中。定能鉴谅。肃此奉复。敬候

    钧安。

    山野谛闲整心拙草

    覆苏州顾显微居士书(一)

    显微大德慧照。奉书敬悉壹是。所立皈依办法。颇符圣意。佛说梵网经云。若千百里内无授戒师。不妨于佛像前自受。只须以至诚心。求见好相。或见放光。或见雨华。便得戒也。足见佛许无师自受。兹将受法抄录于后。先像前。忏洗身心。后受皈戒。

    (一)忏悔偈三说三叩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叩。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障求忏悔。 叩。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根求忏悔。 叩。

    (二)皈依词三皈三叩

    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贤圣僧。

    (三)皈戒词一说一叩

    我某甲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如来至正等正觉。是我世尊慈悯故。一叩。

    我某甲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是我所尊慈悯故。 一叩。

    我某甲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皈依清净福田僧。是我所尊慈悯故。 一叩。

    (四)发愿词 三发三叩

    我某甲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致苏州顾显微居士书(二)

    显微居士鉴。如来一代时教。华严随一情一智说。阿含但随情说。方等随三情一智说。直至法华方便品。开三权独显一实。可谓随智说也。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此二句偈文。欲消释经文。宜二句连带而说。万不得丢开上句。但说下句也。而世人所以不易领会世相常住。以其不法住法位故也。如来破妄已穷。证真已极。若见有可化之机。即吐性相不二之谈。是为随智而说。今于法华高会。告舍利弗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也。此世间相常、四字。本不难领会。其所以难领会者。在法住法位、四字耳。吾侪果能法住法位。则见世间一切诸相。无一而非常住实相也。请谛思之。

    楞严经。阴、入、处、界、之四科。乃融事即理之意。所以一一皆云。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也。地、水、火、风、之七大。乃即理谈事之言。故一一皆云。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前之四科。是随缘不变义。荆溪云。随缘不变。万法即是真如。后之七大。是不变随缘义。荆溪云。不变随缘。真如举体以成万法。并非显性相常住之理。直是开众生性相不二之佛知见也。

    经云。慧光照无量。久修业所得。既知世尊证得后得智。性相一如。于无所分别中。而起不无分别之见。见众生之机已熟。时已至。故曰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乃为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也。乃于方便品。广开显后。即说偈言。偈中开教、行、人、理、四三。以显教、行、人、理、四一。偈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显理一也。凡登初住已上者。皆能见世间之相常。不独如来圆满果德。而有此境界也。凡夫执相常。固成倒见。二乘计相无常。亦成倒见。别人地前。计亦常亦无常。犹是倒见。唯登地人。证道同圆。虽有非常非无常之计。可谓中道之见。非颠倒也。如来所显之理。非但说理。乃即事之理。此等不二之境。并非如来神通妙用。有是言说。直是如来现量境界。登初住者。即有此境。何云尚非其分耶。多宝涌现。以显生死与涅槃不二。固然也。三变土相。并非显大小相融。直是为究十方分身诸佛。分身佛集。并非显一多相即。直是欲使上新得记人。知如来之应身多。约横而论。称法身之妙体。而起周之妙应。以证佛果横十方也。是以至于如来寿量品。开显本之时。但言成佛以来。甚大久远。是约竖而论。以证佛果竖穷三际。可以不必再约横论也。实则下一段文词。不甚说得圆满。无怪乎印老云弃事说理也。若夫地涌众多一段文。固是私意罔测。须知此品经文。是如来开显本之弄引。不有众多地涌大士。而门中受化之众。无以发疑。古德云。大疑大悟。尔若不疑。便不为悟。须知邪疑为障道之本。正疑为发悟之端。如来说寿量品。显本已竟。有不可思议微尘数之大士。获开显本之益。端赖涌出大士之功也。

    尔但作理边领会。即堕于偏。明于此。即不疑如来成佛之久远也。佛言伽耶得道。指本时之成佛处也。尔意当即此世会。是为误会。既达如来随智而说。乃性相不二之谈。同居即寂光。亦即实报方便。无不可也。故知古之伽耶。与今之伽耶。于佛边论。那有两个伽耶。须知古之伽耶。是本时成佛之处。今之伽耶。是佛得道之场。约上三土而言。是不二。约但同居而言。是不一也。如此众多久远修成大菩萨众。弥勒竟至不识一人。以其未开。本未显。本为覆。彼补处大士。尚不识其一人。余可概知矣。足见开显本之一?大事因缘。如来一代时教中。唯法华为独唱。故称经中之王。是事事无碍之法门。如来澈证事理不二之体。故能起事理不二之用。到得最后大畅本怀之时。于此经宣示显说事理不二之教。乃开事事无碍之门也。我先太祖立法华之宗。为一乘因果者。本因本果。因果。皆是一乘。故曰本虽殊。不思议一也。

    若必执有久远之实者。类蒙童读古圣之书。而病尚轻。若必认真无久远之实者。其病实重。其时虽无一定之体。而古时本佛先成。今时佛后应。古今先后。事迹宛然。第一义谛。宁不如是乎。

    智者解法华。以四义消文。印老重在因缘一释。殊不知祗此因缘一释。义含即空、即假、即中。尔重在即空边说。似欠圆满。印老恐人误会。故下此毒口之词耳。

    覆安徽江易园居士书

    易园居士慧鉴。年内由味农居士转下手书。藉悉尊夫人生西。及种种感应。深为难得。当即函覆味公。转达台端。确系生西之征。请勿疑贰。良由尊夫人净缘深种。净果功圆。舍报安祥。正恁么时。外仗居士信心笃切资助之力也。内以真如本善受熏之力。上仗弥陀宏愿接引之力。外以众多恳切助往之力。收三力于一时。获成功于一念。见佛法之普度慈航。不我欺也。岁底二十七日。接到味公函。并现洋百元。遂购烛箔数元。于初七晚派净侣十二人。集观念堂。启建佛七道场一期。十一日五?。设供三宝诸天一堂。十四晚。设放瑜伽焰口一堂。法事圆成。理合给写文牒一道。仍托味公转寄。至时请为对灵宣读一周。和箔焚化。但愿七宝池中。莲萼敷荣。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广度有缘。同生乐土。并冀阖第长幼。均增信心。是山僧之所厚望也。敬请新禧百益。老观宗谛闲敬伸谢肃。 再初六日收到尊夫人略状十六份。遂分散于信心妇女。嘱令见贤思齐。

    覆刘瓮东居士书

    辱承不弃。挽以同任曹溪普度之责。何幸如之。然度生之任。不易轻言。自非没量大人作略。何敢慨然自负。即老僧敷大教。乃不过做日和尚撞日钟耳。何敢以度生云乎。读来谕。示以中庸之语。谓喜怒未发时。即六祖正与么时。此中不无淆讹。若谓伊川面目则可。谓本来面目则不可也。按明道先生云。未发时气象。似即似矣。是则不是矣。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谓两句共成一意则可。若单取前句则不可。六祖未见黄梅时。闻之即于言下大悟。及至亲见黄梅后。极尽神力。只道得个本来无一物耳。至闻五祖讲到此二语时。始知所得、真未曾有。故申口连道五个何期。此真见性的标准。便是亲见本来的样子。可与正与么时同参。却与居士所得自己之自然性。未免有毫厘千里也。按六祖云何期自性的自。若作自然的自看。恐亦不无毫厘之差。来谕谓若于正与么时。人若返照。未有不知此本来面目者。即可言下大悟。若作如是承当。便算得大悟。古今来悟道者。如牛毛耳。吾恐未必有若尔之便宜也。请居士仍须返照向善恶思不到处。正与么时、亲证六祖话头落处。始信老僧不欺人也。老僧承居士谓非今生蒂结。又何敢自弃。居士果能亲见六祖的严府。幸勿指东话西。请将本来面目、直截道一句来。切勿?词。是所至望。

    覆刘瓮东居士书

    前函承 居士挽我共阐南宗。所以哓哓不休。逼拶将去。教居士不必指东话西。直截道一句来。老僧苦衷。原要 居士向不思议中流出。今读 来函。顿见葛藤满地。若如是则辜负老僧多矣。观魂定魄开一语。足见鬼窟里的活计。何尝梦见本来面目。在心经云照见皆空。六祖云本来无物。可谓闭门造车。开门合辙。 居士胸中分明有个自然性在。何与六祖全不相似耶。殊不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矣。又云观自在。即内观也。然既称自在。则一自在一切自在。何以内观便得自在。外观便不得自在耶。言照见五蕴皆空。然既称皆空。则一空一切空。何以内照便空。外照便不空耶。六祖教慧明返照。乃对症发药耳。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居士可谓被六祖转矣。不然何以死在六祖返照句下。如铁钉钉桩耶。罢、罢、吾欲无言可也。今而后。尔传尔道。我讲我经。愧我慧火不炽。不能泮久积之冰。亦可谓佛不度无缘人也。谨呈一偈。以博一笑。偈曰。﹃心空法亦空。声色本无。个中原不住。体用自然分。﹄居士于意云何。

    覆刘瓮东居士书

    读来函。长篇阔论。自谓直截了当。演说真诠。老僧正眼看来。仍在妄想窠里做活计也。若果直截了当。只消一言半句、点明而已。奚必噜噜苏苏费如许之多哉。老僧前上三覆。语语箴言。即鬼窟里活计一语。亦是与 居士佛法相见。 居士若作骂人领会。则本来面目早被鬼迷了也。前所谓辜负老僧者此也。居士自谓一切皆空。一切自在。何以眼见一鬼字。便不能空。不得自在耶。反说老僧起此瞋心。 居士既作一乘法会。贪瞋痴即菩提也。何须落二落三为哉。 居士自谓悟自然性。见本来面目人也。老僧一生为人。总以佛知佛见开示指迷。或直接觌面盘桓。或间接文词往复。字字般若。语语真言。如析旃檀。片片皆香。碎珊瑚。尘尘是宝。 居士尚未知音。乃普天匝地无知音人也。所以维摩居士。只好用一默以示不二之旨。老僧前函结尾用以罢字。大似子期不遇伯牙。只好绝弦矣。请将前之三覆。精详玩索。则臧否自知。毋劳赘辞。

    覆诸暨杨紫林居士书(一)

    紫林君士慧鉴。今晨读大教。得悉道念增胜。耿耿热忱。俨然宿种灵芽。逐渐秀发。欣喜倍常。慰无量矣。老朽四明讲席罢座后。本拟夏间摄养精神。初秋赴讲金陵。圆三年前之请。了事后力办前程。精修壁观。不意为宿业所追。蓦鼻牵至京师。不觉又做一梦。大似游香水海。入重玄门。修习如幻三昧。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为诸大心长者。大开不二法门。俾乐法众生。饱餐甘露。可谓得未曾有也。唯月师仅讲四座。即为病魔所挠。于一月前返锡南旋矣。老朽独支斯任。且喜于北方人地两得。始终一如。岂非我个人独得便宜乎。初开讲时。大有天摇地动之势。当兹浩劫之时。好事多磨。未至十日。忽发生国体问题。人心骇震。大半脚跟未点地人。不免摇摇摆摆。所谓境风一扇。功德林凋。直至十月三号圆满。不过二千指耳。目下继祖讲习一会。先办流通竺典。俟明年金融活动。大启华筵。老朽观光红螺后。于重阳前后。即可南还观宗。重理乱丝。多亏精神如旧。堪告慰耳。光阴有限。时不待人。眨眼之间。须防改头换面时矣。剎那不住。如火成灰。宗教学幸注意毋忽。并候定安。 老朽卓三具覆。

    覆诸暨杨紫林居士书(二)

    紫林君士鉴。读手教。欣悉灵根勃发。慰甚。惜未悟圆理。不达自他不二之旨。是故云。念佛息微想。拜佛不援他。此则非惟不能相应。亦且不能往生。仍是三途业根耳。若真正为身后大事不隔生死一着。非仗弥陀愿力。往生净土不可。若全靠自力做去。纵使能到寤寐一如。如静夜钟声。寒潭明月。随扣击以无亏。逐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足见不仗彼佛愿力往生。欲了生死。难矣难矣。此事须发真实信力。发愿临终往生。平日抱住念佛念头。口中念出。耳里收来。所谓口耳相传。六个字圣凡不隔。然即此便是生死不隔一着也。子其勉之毋忽。 闲示。

    覆诸暨杨紫林居士书(三)

    紫林君士慧鉴。一别杳然。不知几隔春秋。读手书。始悉已经七度矣。辰惟精修三昧。何善如之。古云。道高魔长。德修谤兴。近发喉头紧缚之症。亦是业所使然。昔南岳思大祖师。因修三昧。而发通身麻木之症。竟至不能举动。遂自问曰。病从何生。久之。亦自答曰。病从业生。进问业从何生。曰。业从妄念生。妄念从何生。曰。妄念从心生。心从何生。从此拶逼到水穷山尽。和念脱落。始悟心本无生。即入无生三昧。从此其病即化为乌有矣。君之症。必是业所使然。不容疑贰。须知诸三昧中。以念佛三昧为三昧中王。能拔一切业障根本。并能一生登不退地。试看现症发时。唯念佛即能解救。足证是阿伽陀也。且如从前所经过之情形。所发现之幻影。亦是唯识所变。唯业所现。苟能离念。本无此等幻妄境界。请将从前功用。脱底放下。专修念佛一行三昧。此生可以坐进斯道。身后决定亲证莲邦。华开见佛。即闻佛乘。以弥陀为师。以观势为友。闻法得忍后。即可回入娑婆。广化有情。同登彼岸。是为一大便宜事也。幸勿此生错过。切嘱切嘱。肃覆。并候定安。 谛闲复。

    覆诸暨杨紫林居士书(四)

    紫林君士鉴。年内二十七日。接到第二次函。读悉与第一次函差者无几。故不奉复。今日三时。接到廿八日函。展读之下。得悉此种病状。并非功用错谬。实是一种鬼障也。文殊释摩诃衍论云。修三昧人。有二十五种障。十种鬼障。十五种神障。鬼障发身病。神障发心病。今居士心地清明。唯喉头阻碍。是鬼障无疑。直须生大惭愧。认真忏悔。此为夙孽深厚。使尔三昧不得成就。其忏悔之法。当于佛像前。沥胆披肝。痛哭陈情。将现生所作所为。直心吐露。是则名为洗心忏悔也。经云。多障众生念佛观。且念佛观法。与寻常通途念佛不同。通途名为持名念佛。今此念佛观法。当念如来法身也。言法身者。谓佛之法身。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六波罗蜜生。从慈悲喜舍生。从三十七品助菩提道生。从如是等无量功德智慧生。当作如是观也。此即可以以攀援心。暂时维持之忏悔也。若谓饮酒一杯。能痊二三日病。破犯荤腥。更得灵应。此即为彼所转矣。切切不可萌此荤酒之念。宁有戒死。不无戒生。今而后宜绝早起来。盥沐漱口。焚香肃敬。先念楞严咒。或一遍三遍。多至七遍。鬼即不能近身。更到庵院中。借三昧水忏一本。诵至百回。其障即可消也。肃复。并候新禧。 谛闲谨复。

    覆诸暨杨紫林居士书(五)

    紫林君士慧鉴。老朽二月间在台山万年寺说戒。三月在海门西方寺讲水忏一月。四月在上海居士林又讲水忏一月。至五月初九罢座后。遂赴东瓯雁荡山避暑。至八月初三晚返甬。故大德寄来之函件。俱未寓目也。今日敝库司送来各方寄函件一束。一一展阅。终日未曾休假。晚间详读六月十九日函。藉悉每日诵佛顶心咒。并三昧水忏。获益良多。欣喜无量。至于功用中发现种种境相。的系宿生所熏习之种现所使。且喜遇苦不退。逢魔不惊。足证善根深厚也。然则如今用功的人。往往被其要面子的习气流动。以少说多。以浅说深。将凡滥圣。其过不在少处。佛以妄语列为根本重戒。正为防此弊也。凡一切境。无论好歹。皆从习现。好境从善习现。歹境从恶习现。无习即无境也。居士既发许多善境。又生许多恶病。其善根固深。恶业习又厚。倘稍以不慎。即入魔?。此中险处。不可以不惧也。老朽读居士函。见所发境。大生惭愧。数十年来。为宏法机缘牵扰。不遑精研妙明。从未见有甚么境界。尔今向我呈露。若谓要我证明邪正是非。可谓问道于盲矣。且喜尔熟读楞严。以佛语证之。谅无错谬。仍须有涵养功夫。毋贪着妄心。见诸境界。直同无见。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既不欢喜。又不生恐慌。非但胜境现后有大受用。即魔境现后。亦未尝无大受用也。至读阳历九月三日所发之书。并楞严五阴质疑折之书中。乃云。牙痛愈后。肩上即发一荷花异疽。痛苦非常。医治罔效。其恶习何其深耶。且五阴七种境文。并非质疑老朽。直是说交光之错处。夫交, 光固错也。子既知其错。则不为其所转可也。若向人说其错不可也。只此一折。未始非夙习所使然耳。故老朽但答七种文义。并非决子之疑也。子本无疑。毋劳我决。肃复

    并候定安。 谛闲谨复

    覆嵊县张德威居士书(一)

    德威居士慧鉴。捧读大教后。梵务纷纭。未遑奉覆。承问二十二则。昨晚方圆。遂送登甬报。并将原稿。寄交范君处。转载浙报。来谕云。产妇房中入后。月内可曾念礼话。老僧谓净秽在心。而不在境。惟不可偏废。夫产室、固秽也。入后宜澡沐更衣。何妨诵经礼佛。老僧今年本拟续讲净土十要后之五要。因四月间曾允京都之请。故于二十日起。为本寺研究生先讲大乘止观。至二月底方完。即于三月朔续讲净要。至四月中。无论讲至几要。乃当北行也。会义杭板亦佳。圆觉经先读憨山直解。念本属心。注想念、即心念也。澄心念、即神念也。夫念佛一法。万勿希图玄妙。只要老实念去。并不劳观想及与参究。亦不必近时便见验。但能时时作西方想。刻刻作临终想。管取临终。稳坐莲中。只此二语。可值千金之价。幸勿说过便罢。是所深望。肃复。并候新祺。观宗老朽闲复。

    覆嵊县张德威居士书(二)

    前由海盐徐蔚如之老母。印送一万本。寄来二千份。尚有数百本未曾分完。倘后有人要时。再以函告。夫专修念佛三昧。只消二六时中。持诵不辍。念念相续。如母忆子相似。读楞严第五卷文尽。大势至圆通章。乃专修之方法也。所言喉咀气升者。良以未得善巧。舌动于心。心火上炎故也。念佛不得太高。亦不得太急。更不长念六字。须以四字为常。复不得尽气念。宜摄心而念。徐徐而念。念极情忘。自然得入三昧矣。附上沪报征启一纸。请照收。并候炉安。 闲复。

    覆厦门瑞竹岩古松上人书

    古松老宿慧鉴。鄙人以精神疲惫。调摄于苏垣灵鹫寺中。暂谢诸缘。即宗教会最紧要事。亦少顾问耳。座下所示手教二番。在阴历重九日。始得展读。方知前寄奉之楞严要解。中途失去。不胜痛切。有辜悬悬之望。兹将自己所藏之本。复申复命。还祈哂鉴。然则此书刊印流传。环老人之法灯再焰永曜。无明世界。转为不夜之天者。皆座下之愿力所摄持耳。鄙人不过以三寸舌根。区区之意。何足道哉。座下不必过誉。老朽愧无以堪。况为法为人。亦衲僧所分内事。功可不必计也。何须以丹青而点画太虚哉。公其实心为法。尽未来际。同报佛恩。亦非过分量也。山海遥遥。人身渺渺。以正眼瞩窥。在大圆妙心之中。犹海之沤。空之尘也。若眚翳一丝未消。未免狂华乱舞。依旧颠倒轮转耳。何其娑婆之险耶。公其知之乎。不若随鄙人学愚夫妇行。真实发愿。决志求见弥陀。然后乘愿回入苦海。普度冤亲。公其满我所愿乎。又不卜尊意为如何也。并候定安。 旅沪净土庵宗教会事务所谛闲覆。

    覆上海西池庵圣莲比丘尼书(一)

    圣莲鉴。读来函。领悉一切。创办莲社。非分外事。当兹法弱魔强。狮子身虫。自食狮肉。原非外虫所能食也。佛弟子自败佛法。实非外人所能败耳。依愚之见。尔侪尼众。工程告竣后。自当杜门谢客。认真精修。以期自度。庵内同修眷属。设有信心女士。志慕莲修。随缘领受。切勿外驰。虽无恒产。不患资助无人。曾记禅林宝训有言。但患道德之不在身。不患势利之不在己。欲挽既倒狂澜。先从自庵下手。所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吾徒年逾半百。后之光阴。尔知还有几何。趁此身体未衰。精神尚堪勉力。直须先身修而后家齐。使家齐而后国不治而自治矣。肃复并候安乐 老人手示。

    覆上海西池庵圣莲比丘尼书(二)

    圣莲吾徒鉴。当此风声鹤唳之时。增吾人厌离娑婆之心愈切。以道念会之。未始非增上缘也。然则尔我之两省烽火不息。必致牵动各省。使全国皆兵。众生之业累所感。实无可如何。因必招果。缘必招报。只好听之而已。有一定之道理。非人力所可挽回也。吾人直须以唯佛是念。唯净土是归。无别方法可想耳。将来为制造局。势必有一番攻击。贵常住相距不远。唯恐大受惊惶。夫因缘果报。悉有前定。庵内诸师。宜早夜翘勤。投诚礼佛。转大事为小事。化小事为无事。使依正无恙。老幼均安。是老人所深望也。老人病体已瘥。而色力尚未完复。请勿锦念。并候合庵均庆。 老人亲笔覆。

    覆上海西池庵圣莲比丘尼书(三)

    圣莲鉴。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精神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光阴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当念念执持佛名。知光阴之可爱惜。则不虚度。当时时熏修净业。倘置佛名。而别三乘圣行。亦是浪用精神。譬千钧之弩。为小鼠而发机。倘置净业。而别取权乘小果。亦是虚度光阴。譬如以摩尼宝珠。而贸一衣一食。诚可惜也。宁不悲乎。老朽以吾徒是名门出身。不比泛泛时流。况是有志出家。可作法门良器。若不杜绝尘缘。认真行道。譬如怀珠作丐。岂不大可哀悯耶。周氏奠事。头陀寺请不必代。老朽也不闻问。尘缘扰扰。若不一刀两断。到得尽未来际。摆脱无期。思之思之。又重思之。肃复。 闲示。

    覆上海西池庵圣莲比丘尼书(四)

    圣莲吾徒慧照。阎浮苦土众生苦人。不生西方。无由解脱。是以韦希提夫人白佛言。世尊。我今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畜生、饿鬼、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是第一个创始净土法门之发起人也。佛世尚尔。况至今日又过三千年矣。人性浇漓。愈流愈下。若不努力求生西方。苦海无涯。有何底止。居此槍林弹雨之中。民不聊生。岁无宁日。正吾侪求生极乐之增上大因缘也。本寺驻兵一节。前二次来时。因有相识地方长官。一说即罢。唯今第三次。以各相识之长官。均皆离甬。阻止莫由。多亏陆军军律严肃。住在寺中。毫不侵扰。不过暂驻十朝半月而已。无甚妨碍也。曹家参记之银据一纸。存贮此间。请勿纪念。老人病躯尚好。唯佛是念。亦唯佛土是归。目今兵事虽歇。非长安之久计也。此复并候大小均安。 老人闲复。

    复觉明比丘尼书(一)

    觉明大德慧照。读来函。欣悉病中获益。境异寻常。不作圣解。名善境界。是为脚跟下入程初步。直须稳密增修。本无奇特。幸勿作圣证会也。须知众生界中。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经云。云何我相。即于功用中所证者是。乃至证到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犹名我相。云何人相。即指心悟证者是。纵使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犹名人相。云何生相。即指心自证悟所不及者。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即名生相。云何寿相。即指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若于此四相中。如有一相未忘。依然认贼为子。且尔所见者。犹在电光三昧之幻影耳。况又谬起思惟。妄生分别。堕入文字窠臼。不自知觉。深为痛惜。足证陈习。不易祛除。当思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如理正思。实心实行。全理成事。全性成修。依四安乐。实事求是。即向事上蓦直做去。事到理圆。庶不负尔卓志精修也。幸毋忽焉。并候常乐百益。 谛闲手复。

    复觉明比丘尼书(二)

    觉明大德慧鉴。当斯五浊恶世。法弱魔强。显荫命夭。亦是魔所使然。此子夙所培植者。但知修慧。而不知修福。所谓单轮不能远致。只翅安得高飞耶。伊不自量。乃招此报耳。老朽早曾觑透。奚必感伤。可怜一亭居士。苦心孤诣。徒费一番照应也。大德宜适中行道。一志直前。幸勿拖泥带水。是复。并候安乐百益。闲复。

    复觉明比丘尼书(三)

    觉明大德慧鉴。老僧初六日到山。护法朱性延居士登山求戒。可谓有志于道。皆因宿植善根深厚。故能忍苦耐劳。想于日昨堪旋沪上。山中苦况。必能尽吐衷肠矣。兹不赘辞。愧承法财兼施。怀感莫名。难宣寸楮。今日由观宗寄来二十三日手教。展读之下。欣悉包君寿钦。护助长关。足证道不虚行。谚云。一人行道。忙煞伽蓝。不我欺也。矧大德勇猛精进。为法忘情者乎。日前与性延居士言定。订于四月初八午前启封。届期自当预日到沪。若无大事障碍。决不食言也。肃复并候安乐百益。老人谛闲拙笔。

    复觉明比丘尼书(四)

    觉明大德鉴。读手书。领悉一是。老朽无法为人说。何言安尔心。孰料尚有两个念头未能放下。即此未放下之念头。我不敢道尔非。又不肯说尔是。一者。怀念师恩。未尝不是。为皈依师念百日佛七。不特于师获利。即于自亦大益处。此事我极表同情也。二者。为剃度师募石。闻尔师是海会寺妙参和尚。尔师门下。有法剃两派门徒。龙象蹴踏。毋须尔女弟子募建也。若非妙老。非我所知。尔当立大誓愿。百劫千生。行菩萨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如是则不惟一生的父母师长。而生生的父母师长之子职俱能尽得。不惟一人之父母师长。而人人之父母师长俱能尽其子职也。昨月间与王公一亭同居万年寺中。老朽受诸求戒弟子。如朱性延辈诸多供养。时怀惭愧。心常不安。承一老以善言慰谕。教我述一篇示新戒语。以一老之笔。代我书印。散诸戒子。愧我不文。无法可说。兹承尔请说法华经偈。未知聊可塞白否。如能稍可敷演。请朱护法差送南门梓敬里。乞求一老大笔书成。石印千张。与安乐行品同结净缘。以此功德。庄严净土。未审高明以为善耶。否则作罢。希裁夺是荷。并候安乐。 闲老人亲笔。

    复觉明比丘尼书(五)

    觉明大德慧照。读三次手书。足见尔为法情殷。念头纯粹。全无一点尘劳妄想。可敬可喜。切惟勇励过分。似亦不宜。前者发心。拟欲山中长关。(老朽)以为大不相宜。今以包君护法不当。决意坚辞心窃喜之。可谓开正知见也。兹谓以后拟欲沿门乞食。身坐四衢。此等办法。我亦不肯称善虽学头陀之行。非尔所宜。终非久计。不可以不慎于始也。论尔之志。固然坚强。论尔之身。宛尔不足。勉力从事。安得久长。况人命无常。犹如转烛。一息不还。便同灰壤。道业未成。此身先丧。宁不痛惜。古德有言。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国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先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过于净土一门也。经云。末法时代。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依我鄙见。论尔身材。宜居稠林尼众之中。于二六时间。具大威仪。令他取法。以信愿持名。往生乐国为宗旨。抱定宗旨。一志不移。任他八风吹来。尔当孤然不动。只此法门。真可一生直捷了当。世之最可珍贵者。精神也。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苟起一念。即落十界。精神宁不珍贵乎。世之最可爱惜者。光阴也。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光阴宁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贵。宜念念执持佛名。若不向佛界缘起而念佛。凡夫之世。心无二用。不念佛名。举念即落众生界矣。险乎险乎。苟知光阴之可爱惜。当时时精修净业。日用之中。身口安保不作。心念奚能不起。不向净土精修。以身口意三。即造尘劳之业。纵使不恶。宁免八苦交煎乎。危兮危兮。尔如谓无稠林尼众可居。且俟出关后。先到萧山保莲庵暂住少时。以作经验。庵中有一老师。虽非真善知识。可以算得一个调和大众之作家。长年不为人作酬应法事。门庭清洁。钟磬分明。尔宜依我办法。以威仪动定。自利利人。如得人地两宜。就此通身放下。办尔未了大事。否则别图良策。亦未为迟也。未审高明以为然乎。肃复。并候安乐。 闲老人手覆。

    复觉明比丘尼书(六)

    觉明大德慧照。读来函。喜甚。难得法会中女众中也有知音的人。何善如之。欣悦无量。来问云。绝对圆融。心外无法者。正说心体之包罗具足万法。由万法而知心体之具。故曰。心外无法也。既知心外无法。法法皆心。若论心体平等。实无能具所具。此偏就心体而说也。须知体必有用。举凡一切文字。一切言教。皆唯心之大用。故止观法门。乃治心之要术。就用边而说。乃将总题开出八重能所。使人从所具以知能具。即能所之用。识取本无能所之体也。故楞严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释曰。见为能见。缘为所见。菩提妙净明体。即净心之异名词也。正要人从见缘处。识取本无能所之净心也。)所谓道本无言。因言显道。不可说言便是道也。十五能解。独取第六意明利。能知止观之名义。凡修止观。必以净心为依止。依净心而修止观也。以能依之识。依所依之心。正取净心不生不灭为本修因。止成。成定。观成。成慧。此之谓圆成果地修证。因该果海。果澈因源也。是为从流得源之法。幸勿错会。是所厚望。此要复之函。宜玩索之。此嘱。并候法喜。 谛闲复。

    复苏州灵鹫寺可和尚函

    读大教。觉一切境界。皆梦中事。 长老挽救。可谓煞费苦衷。施尽心力。无如大数难逃。恐无济事。若时未至。即佛祖之神通。仍无用力之地耳。不如静守一方。安几员道德之众。同办己躬下事。以待其时。修一日。得一日也。常住之兴废。付之龙天可也。古德云。天地一幻具。万法一幻丛。出没一幻迹。江山一幻境。圣凡一幻众。你我皆幻物耳。 长老当起如幻观。观如幻境。领如幻众。同修如幻三昧。出如幻梦宅。免得起多少如幻烦恼。造如幻生死结业也。幸勿河汉余言。是所望也。更将警策偈。附录如左。

    新年已过道心坚。 句句弥陀不记年。 欲识其中真端的。 声声佛号入池莲。

    覆四川成都先照法师书(一)(民国癸丑年四月十二日)

    先照大德慧鉴。忆子返锡后。韶华易度。寒暑催人。不觉老之将至。我佛降生后三日午刻。忽到云笺。读之如对我面。可谓剎海不隔毛端。回忆故人。虽历数年。犹似今昨。可谓古今未离当念也。遥想 大德。安居白银世界。以普贤为师。白象为侣。读法华而深达实相。研楞严而游妙修行路。随解几结而越三空。得至寂灭现前。可谓参学事毕。自谓背良师。离太早。未免太谦耳。老朽连年饶舌。摆脱不开。每一升座。左右围绕。俱不下有四五千指。只如目今杭州法会。海众云集。何啻三四百众。顿令佛顶放光。可谓祇园一会。至今犹未散也。独岂让于灵山哉。倘得有缘。请飞锡南来。幸为我询问峨眉山主。四大和否。安乐行否。宝威德上王佛国去去来来否。但不知谛上座能出山主之毛孔否。即今宁波观宗寺。秋间开讲法华。请子同入无人能到之经藏也。当仁不让。请弗错过。并请 定安。 卓三道人闲复。

    覆四川成都先照法师书(二)

    先照法师慧照。接读来函。领悉 贵处经期。在五月初九日圆满。喜甚。我本寺于三月半开讲法华。并不讲大涅槃经。曾于上年夏间。命北京徐蔚如居士会本。以顶祖之疏。会入经文之下。复以孤山圆祖之记。会入疏文之下。乃定名曰涅槃疏记。连顶祖之玄义。圆祖之发源机要合并。分成有壹百零两卷。在扬州法藏院付版。去冬已成六卷。即玄义机要之会本也。竟不知 座下亦发心会本合刻矣。今既得知。宜应遥为合掌。叹称无量。老朽自正月受上海请。讲弥陀要解。四月初一日起。至五月十八日。又应南洋兄弟之请。讲南岳大乘止观四十八天。自六月初一日起。又受此间之请。勉强开讲法华。至今方才一半。卜在中秋已前。可以竣事。九月初一起。又要赴南通如?之请。开讲要解。约在一月。可卜言旋。呜呼。愈老愈忙。机缘逼迫。摆脱不开。莫可如何也已。涅槃后分。前辈本无人染指。那里觅得到疏解。想以不必刻入矣。来函谓政府欲效尤广东。事属子虚。倘后该知事借风起浪。师当来函我当邀诸护法。发电纠正可也。此复。并候法喜。

    谛闲复(七月十一日)

    覆四川成都先照法师书(三)

    先照法师慧照。昨接 手书。领悉机熟教兴。欢喜之忱。非言可喻。嘉阳惠寄之涅槃会本。并未到宁。为可憾耳。法华本二门。其意甚深。非片纸可能尽述也。门如方便品初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此等语句。虽谓令二乘小圣动生疑。其实凡一大藏教所谈过去久远。日月灯明。大通智胜、威音王、常不轻、等种种故事。若至法华开显本之后。皆世尊果后施化之也。本门如地涌菩萨无量恒沙。弥勒补处大士。尚不识一人。况降此已还。不待言矣。其本地之甚深。尤为不可思议也。须知妙法一经。直须深究本十妙。十妙。观心十妙。虽云妙义难思。总不外于吾人一念之心性。心性平等。本虽殊。不思议一也。故知理具三千。事造三千。两重三千。同居一念。本地甚深。不外理具三千也。事无量。不外事造三千也。理具三千。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离过绝非。实叵思议。故本地涌出之大士。补处尚不识其一人也。由理具故乃成事造。事造造于理具也。理具之三千既尔。事造之。又安可得而思议者哉。是故权实本之法。一一无非是妙。故此以妙法为经之总题也。取要言之。本即不变之体也。苟得不变之体。

    神凝千古。一念万年。如廓落长空。寒潭皎月。竖不止三际。横何但十方。放之则沙界俱含。收之则毫端有剩。原其始而无始。兆朕谁分察乎。终而不终。苍茫何极。斯殆不变之妙也。即随缘之用也。能得随缘之用。应机利众。接物有方。如空谷之传

    声。若摩尼之随色。毫端现剎。尘内转轮。语其实而非实。融万象于一无。说其空而不空。散一无于万象。此即随缘之妙也。世尊于灵山高会。意在显露十界十如权实本之法。令一切众生。如是希有事。必生如是希有心。心生而妙法可证矣。所以喻以莲华者。谓此莲华。因即具果。而果复含因。以今因继果。而后果之因已植。由今果含因。故先因之果元成。正明众生心内。早具已成之佛。而诸佛心中。又孕未来之生也。以怀佛之心为因。佛终无尽。以孕生之念证果。生亦何穷。以劫劫之佛。度生生之生。以生生之生。成劫劫之佛。如天河之不息。似孤月以常轮。古今如是诸佛。古今如是众生。无不具此妙法。若不悟此妙法。当观此莲华。能悟此莲华因果。同时即识得妙法。生佛不二。乃以此莲华喻于妙法。故云妙法莲华经也。梗概如是。欲知其详。须阅法华玄义。肃复并候

    法喜。 谛闲亲笔。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