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论说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耶。答曰此其过去时。所作之善虽大。然而用心不猛。故成熟必迟。作恶亦然。譬如镕金铸刀。火若不炽。成器必迟。无可疑也。如今行善之人。现在人见其萦苦者。此苦是过去之生报。或后报。恶业熟故。现善力弱。无能排遣过去之强恶。不关现在行诸善事而得苦报也。如今作恶之人。现见其好者。其过去之善业先熟。今之见好。是过去之生报或后报之善业熟故。所以现在有此乐果。不关现在作诸恶事而得好报也。现在之恶业。尚未熟故。作恶既尔。行善亦然。其行善人。现身未见好报。而反先见苦报者。以现生所行之善业。尚未熟故。所谓寡不敌众。弱难胜强也。

    (引证)明扬州有富人。生一子。甚贤。生二孙。聪慧过人。业南北货。临终时。以秤密付其子曰。此吾起家物也。宜珍之。子心讶之。而不敢言。父死丧事毕。对天祷告。求赦父罪。即将此秤烧毁。但见?中有物上升。如龙蛇状。未几。二子皆死。遂叹天道无知。因果颠倒。连日昏倦。乃不欲生。一日。梦见金甲神谕之曰。汝之父。以往世作诸微善。命合富耳。不系于秤。上帝正以其现生用心不公。故遣破耗二星以败尔家。家败之后。继之以火。今因尔能善盖父之愆。作事公平。故特将二星收回。将以贤子光尔之后。尔当力行善事。毋得怨尤。觉而大悟。为善益坚。后果生二子。皆成进士。

    论曰。只此一案。可证三生不谬。试观金甲神曰。汝父往世作微善。命合富尔。不系于秤。可证宿生之后报善也。以其现生用心不公。故遣破耗二星以败其家。败后继火。可证现报恶也。今因尔能盖父之愆。作事公平。特将二星收回。将以贤子光尔之后。可证现报之善也。远过既尔。生报可例知矣。经云。有形之恶小。无形之恶大。住相之善小。不住相之善大。富人一生用秤欺人。使人心喜。无形之恶者也。故上帝遣二星以败其家。以昭现报之速也。贤子密祷于天。求赦父罪。无相之善也。故上帝收回二星。以贤子光后。岂非受现生之乐报乎。故知吉凶之理。相为倚伏。但非俗眼所能见耳。而报应则犹如桴鼓纤毫不爽也。

    直论十界圣凡不离现前一念

    论佛法之渊源。总不外于现前一念之心。心也者。万法之总持。圣凡之枢纽也。收之不见毫尘。放之圆该空有。三千性相。百界千如。皆含于一念之中。无法不在里许也。请试言之。现前一念之心。不起则已。起则于十界中。必落一界。十界者何。曰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前四为出世圣人界。后六为凡夫界。四圣中佛为果觉。余为因人。六凡中前二为善界。后三为恶界。修罗界善恶之间。试观现前一念起时。察其是善耶恶耶。世间耶。出世间耶。若起一念心。清净平等。不着有为。不滞无为。即佛因也。若起利人心。拔诸众苦。菩萨因也。无大悲心。但求独善。缘觉因也。知苦发心。以求自乐。声闻因也。以滞着心。作大善事。天因也。悠悠散善。无勇猛心。人因也。虽发大善心。我慢胜他故。修罗因也。起大恶念。作诸恶事。地狱因也。起多贪心。悭吝不舍。饿鬼因也。起瞋恚心。造杀生业。畜生因也。可见世出世间。染净因果。总不外乎现前一念迷悟之心耳。所以吾人日用之间。起心动念。直须自揣其心。知心起念。是善是恶。是世间。是出世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善者令生。恶者令灭。于善念中。染着诸善。是世间念。不着善恶。是出世间念。世间是凡夫念。有漏因也。出世是圣人念。无漏因也。有漏趋生死。无漏入涅槃。生死是有边。吾人研究至理。直须了知生死有边。入涅槃无边。更须要知出涅槃。入于中道。若认此中道。以为究竟。犹是生死岸头事。未是究竟极则事。臻至究极之地。始知无生死可出。无涅槃可入。无二边可着。无中道可安。此可为智者道也。

    不读佛经不知出生死路

    鄙人学寡智劣。未能博览诸书。除佛学外。不敢以臆见妄谈。自入道以来。历三十余年。不过披阅内典。研穷教乘。精参禅理。兼修净业而已。所得一知半解。略为诸公陈之。佛经自汉明时入我中国。历晋唐宋元及前后五代。千几百年。依经得悟者缁素男女何止千万亿数。其间入道之门。不一而足。或看经而识自本心者。或参禅而明心见性者。或持戒精严而身得自在者。或念佛发愿而临终坐脱者。闻比比皆有。凡普天之下。大莫大于生死一关。故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凡是有情。俱所不免。若欲破此一大关键。非勇力修行不可。欲勇力修行。非放下尘缘不可。欲放下尘缘。非达见闻如幻翳世界若空花不可。欲达幻翳空花。非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可。欲悟唯心唯识。非研究佛经不可。读佛经然后方知唯心唯识。知唯识唯心。然后方达空花幻翳。达空花幻翳。然后始肯放下尘缘。肯放下缘尘。然后始能勇力修行。能勇力修行。然后可以了得大事。了此一件大事。然后可称雄猛丈夫也。肤见若斯。幸诸君以证之。

    佛化救世说

    饥馑旱潦刀兵瘟疫皆心之所感召也。尝闻医之治病也。必先探其病之源。然后施之以药。救世亦然。救世必先救心。心乃诸病之源也。而欲求救心之法。则佛化尚矣。佛化之所以救心者何。亦曰持戒而已矣。习定而已矣。修慧而已矣。世之所以强凌弱众暴寡。以至相争相夺相残相杀而无已者。皆由贪瞋痴之使然。以此之毒。造无边之恶业。由是饥馑旱潦刀兵瘟疫接踵而起。伊于胡底矣。然则何以救之。曰戒所以救贪也。定所以救瞋也。慧所以救痴也。持此三学。除彼三毒。三毒既除。而犹有饥馑旱潦刀兵瘟疫等灾乎。吾尝旷观世界。征诸历史。倡救世之说者。不胜枚举。举其最著者而言之。老子孔子杨子墨子以及耶回诸祖。皆以救世为宗旨。故其学说主义。无非令人止恶修善。止恶修善。即所以救心也。持彼主义。倡彼学说。不可谓非救世之道。然处今之世而谋所以救之。尤以宏扬佛化为宜。诚以方今之世。三毒勃兴。不除三毒。世未有能救者。世变之起。起于人心。故救世必先救心。心之所现。郁为三毒。欲除三毒。非修三学不可。此三学之所宜注重。而佛化之所宜亟亟宏扬也。救世之士。其亦知之否乎。

    法身与色身同异说

    须知法身有二。一者清净法身。二者妙极法身。言性德之所具者。指清净法身也。修德之圆满者。妙极法身也。今论清净法身与色身之同异者。一念迷。举法身之全体成为色身。色身外更无法身。法身同于色身也。一念悟。即色身便是法身。法身外无别色身。以法身无外故。色身即同法身也。乃谓之同。固可也。以法身与色身原非二物故。今之迷昧凡夫。法身既举体成为色身。色身外无别法身。有何同异之可言。直问身心之所以。尚不得而知。况法身哉。故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耳。经指妙明即法身。心中物即色身。法身如海。色身如海中之一沤。可见法色二身。固不可同日而语哉。窃详今文所说。以真如为法身。未尝不可。以躯壳为色身。不无逗漏。真如乃圣凡之所同。非增非减。无欠无余。色身是愚人之妄认。不觉不知。计断计常。只可身与心而论同异。不可色身与法身而论同异也。立喻文中。以镜光喻法身。以晦昧喻色身。光昧不离一镜。试问镜体。喻个甚么。又以水喻法身。以冰喻色身。冰水同一湿性。江河喻个什么。下又引经作证。似未尽善。须知楞严。阴入处界皆藏性者。要人悟得全事即理。既知全事即理。岂不知全理成事乎。全理成事。事外无别理。全事即理。理外无别事。事与理又不可以论同异也。以理事不二故。第二节经十方微尘如来告阿难言。是点明结亦六根。解亦六根。除却六根。更无生死根本。分明教示从根解结。为脱缠入圆通之妙道。非谓法身与色身之同异也欤。

    八识四分说

    要知八个识见相二分。须从四分上说起。言四分者。一证自证分。二自证分。三见分。四相。此四分者。由于最初一念不觉。法尔幻起三种细相。一业相。二转相。三现相。所谓迷真觉而成不觉。蔽妙明而为无明。是以幻出三种细相也。吾人本有之真觉妙明。即现在之第九庵摩罗识。即第一分证自证也。业相者。即第八识之本体。是第二自证分也。转相者。即前七转识。是第三见分也。现相者。即七转识妄缘之境。是第四相分也。须知此四分。不但第八识具之。即前七识心王。五十一心所。亦各各无不具此四分也。请详言之。证自证与自证二分。第八与前七不一不异。不可言一定是一。亦不可言一定是异。如水与波。同具湿性。若言一。心王心所各具各足。若言异。同出一源。即所谓非一非多。而多而一。以体性本不可思议故也。此见相二分。王与王不同。所与所各异。不可不知。若欲知王所二分之异。先须明白所缘之境。此境有三种不同。一者性境。二带质境。三独影境。复须识得三量。一者现量。二者比量。三者非量。第一性境又二。一无本质性境。二有本质性境。二带质境亦二。一真带质。二似带质。三独影境也有二种。一有质独影。二无质独影。此三境三量明白已。然后可知见相二分各各不同也。言第八二分者。本识体上之精明。于前七心王。及五十一心所。是故王所精明。皆第八之见分。内自根身。外洎器界。皆第八之相分。第八能缘之见分。即是前七王所之精明。所缘之相分。名无本质性境。属现量境也。言第七二分者。此识无根。从第八发生。内依第八为体。外以第六为用。其能缘之见分。用本识之精明。所缘之相分。名真带质境。故曰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此境于三量中。属非量也。言第六二分者。此识从意根生。故名意识。有五种不同。一明了识。又名同事识。与前五同事故。谓前五根门。与五尘实体。初交缘时。最初一念。觉有尘境。未落名言。属前五识。流入第二念。落于名言。即是此识。名同事意也。二散意独头识。谓意识恒审。任运散动。未起作意心所时。名为散意独头也。三定中独头。且如依经修观。或看话头。功用得力。心境相应之时也。四梦中独头。无论清浊昏沈。所现梦境。此时能分别梦境者是也。五乱想意识。谓如修观参禅。功用不力。心境不符。毫无定力把持。任他瞎打妄想者是也。此五种意识。能缘之见分。即识体之精明。而所缘之相分。各各境既不同。量亦有异。第一明了识之相分。是有本质性境也。乃托其第八本质体上。自变其境。为自分所缘。属现量也。须知现量的现义有三。一者现在。非过未。二者显现。非种子。三者现有。非无体。二散意识之相分。有二种不同。谓识当散动时。有昏有朗。昏之境属非量。朗时之境属比量也。非量属独影境。比量属带质境。三定中意识之相分者。佛顶经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即此幽清闲旷之境。是定识之相分。属现量之性境也。四梦识之相分者。无论清浊。皆属非量。五乱想意识之相分者。亦属非量。属比量者。名似带质境。故曰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属非量者。名独影境。心中觉得有境当情。名有质独影。自心全不觉知。名无质独影也。言前五识之二分者。此识从胜义五根生。唯根与识。似是而非。最难分辨。故五识颂云。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非虚语也。以根有览境之功。似属有情。其实是清净色法。本是无情。乃第八识之亲相分。山河大地色空景像。皆第八之相分也。以识有了别之能。非色法乃心法也。以根能任运览境。识能对境分别。言根者。如镜之光也。识能分别光中所现之像。妍丑不同也。且如眼根见色。耳根闻声。此见闻等之精明任运览境者。属根。初念分别者。属识之见分。流入第二念。落于名言美恶妍丑者。属第六同事意识。未落名言。属前五识。是故前五之相分。皆是有本质之性境。属现量也。若落第二念。虽有名言。亦属现量本有之性境。是第六识之相分耳。乃托第八无本(质境)上。自变其境。以为所缘。非缘第八无本之实境。以无本之实境属第八之相分故。故永明云。八识之宗。何成教训。能所未分。是非焉运。初依转识之内。忽起见心。俄关现识之中。倏呈相分。光销积翳。影现重昏。澈古而真源不散。该今而妙用常存。八万四千之教乘。苗抽性地。三十七品之道树。果秀灵根。即此之谓也。譬如一面铜镜。铜之坚性。比证自证分。镜之铜体。比自证分。铜镜之光。比见分。光所现之像。比相分也。心王既尔。心所例然。四分之说。概如是而已。

    性心说

    性字。原是人人同有。物物不无。只因众生迷堕。障却本来。随缘颠倒。认相起灭。如失路人。忘记家乡。落在荆棘坑阱。去又去不得。回又回不得。惶骇昏瞶。自仆自立。总无出头处。经云。如婴儿失母。此语极切。世尊发大慈悲。直指心源。令人步步追寻。还源返本。一旦省悟。正如识路归家。婴儿见母。其悲感欢庆。无可譬喻。无可形容。无可思议。无可拟会。妙明圆觉。无灭无生。非无生灭。故证取无生。无果无因。非无因果。故证取无果。学者直须发大勇猛。蓦直前去。有时醒然。有时瞶然。有时扰然。有时寂然。一任生灭灭生。生生灭灭。迷觉觉迷。迷迷觉觉。总不须拟议。不须体会。到功行圆满。瓜熟蒂落。那时本来自现。本来却只如是。目原是目。耳原是耳。人原是人。物原是物。一任有情无情。有相无相。各归本性。同入般若涅槃。共证圆觉。各证圆觉。各具妙明。共具妙明。说本来面目四字。同于戏论。此如来说法。第一义谛。非声闻缘觉所能取证。亦不可认作拈花微笑。为教外别传者。且只向这里究去。自然得个消息。却又不是向这里。讨得消息出也。

    心者。前性字。是万物之同归。此心字。是众生各具。只因凡夫误认知觉作心。因知觉遂成系缀。因系缀。遂成执着。因执着。遂成分别。因分别。遂成颠倒。灵根一昧。尘境纷纭。宿业现前。迷失本体。不知这个心。却本是虚明圆妙。任是千圣出世。并不增一些灵光。任是六道现前。并不减一些妙性。湛然寂然。任行任住。湛然处。如日月普光。寂然处。如阴阳运行。行处如风转云。住处如水澄波。学者但向一念未起。一物未对时。极力参寻。任他参寻不出。到底一力参寻。于万念纷起。万物杂陈时。极力体验。任他体验不出。只是一力体验。久之又久。一旦豁然。正如一圆宝镜。具足光明。任你业山欲海。一例照了。毫无滞染。任你梵天净土。一例看破。毫无系恋。这光明并非从内生。亦非从外来。任是天魔外道。总逃不出。任是菩萨大乘。亦逼不入。长寂长照。长显长隐。这事必须参会。却用不着参会。极须修持。却用不着修持。经云。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佛度众生。众生度佛。学者当下领会。便不妨立地成佛。且如诸佛师。若其不然。亦不妨向漆桶中。任坐百劫千劫。但可惜当面错过。枉自蹉跎。正世尊所谓可怜悯者耳。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